- 相關推薦
ssd固態硬盤怎么挑選
在我們的學習時代,大家都背過各種知識點吧?知識點就是掌握某個問題/知識的學習要點。那么,都有哪些知識點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ssd固態硬盤怎么挑選,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ssd固態硬盤怎么挑選
一、針對入門級用戶:400元以下
何謂入門級用戶?相信很多朋友都介乎入門級以及主流之間:沒錢就買入門的,有點錢就做做加錢黨買主流的。夠用就好就是入門級用戶的消費原則,所以400元以下的SSD基本上屬于入門級別用戶的考慮范圍。因為在這個價位下,花錢不會感到過于心疼。
相比數年前,目前入門級的SSD格局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主要在于:首先TLC NAND占據了這一片市場大半壁江山,其次240/256GB已經成為入門級的大眾之選。
我們知道,SSD的命門就是P/E壽命,TLC一直被人詬病的就是它羸弱的壽命。但是隨著這幾年SSD廠商不斷攻破技術壁壘,目前TLC NAND的P/E壽命有了很大提升(當然比MLC差得遠),達到了自然使用壽命的程度;同時性能方面通過主控算法等各方面的優化,比起以前得到很大提升。加上一直以來的單位成本優勢,TLC NAND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占據了入門入門級SSD。
同時,TLC的沖擊讓主流SSD容量得到了提升。兼顧到筆記本電腦用戶的使用,目前廠商主推240GB級別的TLC NAND SSD產品。價格不到400元,同時可選擇的品牌非常豐富,大品牌林立,消費者不用擔心信仰問題。對于想一步到位的初入SSD領域的消費者來說十分超值:兼顧了性價比與容量,性能也不會太差。
至于原來500元以下的MLC SSD則不斷受到TLC容量價格比的沖擊,市場空間越來越小、同時也越來越被人忽視。但是它的性能、使用壽命、可靠性還是讓人放心的。對于追求性能但是預算不多的朋友,128GB的MLC SSD依然是不錯的選擇:主要用作系統盤,性能比TLC普遍更好,作為系統盤在頻繁的寫入條件下給人更加穩健的心理作用。
那么,為什么不推薦128GB TLC SSD呢?個人認為,目前128GB的MLC與TLC SSD的價格沒有多少差距。就以大廠級別的SSD來說,價格差在30-50元之間。無論從規格以及用戶的使用心理上,這微小的價格差是可以抵消的。
小結:入門級用戶,一般選擇SATA III規格的2.5寸SSD,用于新裝機或者升級系統盤以提升性能等。選擇128GB的MLC SSD或者240GB的TLC SSD為佳。
二、針對主流用戶:400元到1000元
事實上,主流用戶的SSD選擇一般在400元到799元左右,800到1000元的價格區間產品不多,一般針對高性能的拓展選擇而推出。主流用戶的SSD選擇,還是看你往哪個方向走:是容量?是性能?還是六代酷睿平臺的忠實擁躉?
作為主流用戶的你,相信你會對SSD的容量有一定要求。畢竟性能需求基本滿足了,此時就會提升到對容量的需求上。習慣了HDD使用體驗的你,總想在SSD中無拘無束地提現大容量。那么一片480GB的SSD適合你。
在主流價位下,依然只有TLC NAND介質的480GB SSD才能符合價格段的需求。從目前的電商報價來看,OCZ、東芝、影馳等大家熟悉的品牌的480GB TLC SSD價格不需800元,性價比不錯。適合電影黨、游戲黨等對容量與性能有要求的主流用戶。
當然,也有一些MLC NAND SSD的忠實用戶,256GB容量的MLC SSD是目前主流級別的選擇。目前這個規格的電商報價499元起,如果你經常進行數據交換、或者對傳輸性能有較高要求,256GB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當然了,最好還是配一個大容量的HDD作為數據盤。
目前100系主板攻占裝機市場,除了帶來六代酷睿家族的新氣象外,標配M.2接口的SSD也是不能忽視的現象。省空間、10Gbps的帶寬讓M.2 SSD越來越受到大家重視,尤其是迷你整機攢機的領域。
由于并非所有B150主板標配M.2 SSD接口,所以對于入門級用戶來說,選擇M.2 SSD會導致因為主板成本高而尚未成氣候,所以我們更加推薦主流用戶考慮M.2 SSD以及搭配100系主板。
目前128GB容量的M.2 SSD報價在399元到599元之間,而256GB的最高需要1K多,價格差明顯。說明M.2 SSD市場尚在發展階段,大家在選擇的時候多多關注電商的報價趨勢以及性能評測。
此外,最關鍵的是M.2 SSD有不同的長度標準。選購M.2 SSD之前必須了解你的主板支持什么標準的M.2 SSD,是NGFF 2242、2260還是2280?否則就成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小結:主流級用戶,選擇480GB的TLC SSD或者256GB的MLC SSD為佳。如果需要升級100系平臺,入手一條M.2 SSD是符合時代的選擇。
三、針對高端用戶:1000元以上
入門級消費追求的是物有所值,事實上,從辯證的角度看,高端用戶購買SSD更加要追求物有所值。誰也不想自己花大錢買回來的SSD卻比人家便宜入手的更爛,對不?
高端領域就有很多類型的SSD選擇了。包括大容量高速SATA接口的SSD、高性能M.2 SSD、PCIe SSD等。
目前主流的SATA SSD的高端定位范圍為512GB以上的產品,NAND類型基本為MLC,TLC的存在在三星 850 EVO產品,為用戶提供大容量相對低價格的解決方案。如果高端也要考慮性價比的話,那么480或者512GB的SSD更加值得購買,比如浦科特 M6V 512GB、閃迪至尊超極速、金士頓Hyper Savage等系列在價格千元出頭,性價比十分不錯。
至于TB級別的產品,對于目前條件來說,算是“炫富”的工具,價格達到了3K、4K級別,即使最便宜的大牌產品英睿達 MX200 1TB也得要2899元。所以,在目前技術條件下,如果你追求高端性價比,512GB已經足夠。至于1TB的適合那些錢多得數不完的土豪朋友購買。
至于M.2接口SSD方面,目前高端的M.2 SSD產品不算太多,并且價格差明顯。這樣反而讓我們更容易找到自己喜歡的產品,杜絕選擇困難癥。目前千元以上價位M.2 SSD只有256、512GB兩種容量可選,目前三星的850系列價格較貴,浦科特、創見、英睿達等價格差不多,就看你喜歡哪個牌子和對比哪個性能較好了。
如果你是土豪中的土豪,那么PCIe接口的SSD絕對是你刷新三觀的利器。比如7499元的英特爾 750 1.2TB PCIe 固態硬盤,動輒GB級別的寫入速度讓你享受到極速快感。如果覺得價格太不合理,500、400GB級別的PCIe可是是嘗鮮的選擇。
小結:高端用戶,SSD的選購范圍就很大,首先看你想入手哪種接口的SSD,其次就是容量方面,1TB還是512GB還是注重高性能貴價格的256GB。
總結
今天我們從三個用戶類型來幫助大家怎樣挑選SSD。事實上,現在SSD的接口類型不僅僅局限在SATA III中。m-SATA、M.2、PCI-E甚至未來的U.2等接口讓你眼花繚亂。對于新手來說,我們已經不僅僅只關心容量與性能,我們更有一種對SSD型號與內部了然于胸的能力。
固態硬盤介紹
一、閃存的類型
閃存芯片中,除了我們耳熟能祥的SLC、MLC、TLC以外,還有一種叫QLC閃存芯片。
SLC = Single-Level Cell ,即1bit/cell,其結構簡單但是執行效率高,最大的特點就是速度快,壽命長,價格超貴(約MLC 3倍以上的價格),約10萬次擦寫壽命。
MLC = Multi-Level Cell,即2bit/cell,其有00,01,10,11四個充電值。因此,要比SLC需要更多的訪問時間。其最大特點就是速度中等,壽命中等,價格比SLC便宜,約3000---10000次擦寫壽命。
TLC = Trinary-Level Cell,即3bit/cell,每個單元可以存放比MLC多1/2的數據,共八個充電值,111、110、101、011、010、001、000。最大特點就是速度慢壽命短,約500-1000次擦寫壽命,但價格是三者最低的。
QLC = Quad-Level Cell,我們知道,TLC閃存是每個Cell單元存儲3位電荷,有8種狀態,QLC閃存則是存儲4位電荷,有16種狀態。這意味著QLC閃存單位存儲密度更大,是TLC的2倍,單顆芯片可達到256GB甚至512GB。但是,也因如此,QLC閃存的電壓更難控制,寫入速度更低,可靠、穩定性及壽命比TLC更差。
二、固態硬盤怎么存儲?
同機械硬盤原理區別很大,固態硬盤是用NAND Flash來存儲數據。NAND Flash在物理結構上是由一個一個的“塊”組成。每個塊都有一定的擦除壽命(P/E),當擦除壽命達到時,這個塊就會損壞了。不知道大家注意沒有,現在的固態硬盤和機械硬盤不同,容量都是120GB、240GB、480GB、960GB,而不是我們通常理解的128GB、256GB、512GB、960GB。近似規格的容量,其實都是用來校驗數據和備份冗余這些“塊”的。
理論上,TLC閃存是為了能夠支持100TB級別的固態硬盤而設計出來的閃存結構(密度大),當然,這僅僅是理論支持而已,成本上依然不能讓普通用戶接受。所以存儲密度更大的QLC出現,就是進一步加強固態硬盤容量的技術變革。小編預測QLC閃存的固態硬盤推出時,將是真正TB(960GB)級別固態硬盤走向普及的第一步(當然不要幻想和機械硬盤同量同價哦)。而且在超大容量面前,寫入次數少的問題也可以依靠更多的冗余來彌補,更何況擦除壽命這個事兒,本身就沒什么可擔心的。
三、固態硬盤能寫多少?
根據NAND Flash的類型不同,擦除壽命P/E也不相同,目前存在的NAND Flash分為SLC、MLC、TLC三種類型,加上即將出現的QLC一共是四種。三種類型的閃存P/E分別為SLC 5000~10000次,MLC 1000~3000次,TLC 500~1000次。QLC有多少呢?根據現在的說法,QLC結構的閃存P/E只有150次。150次那不是完全不能用嗎?別擔心,技術在進步,這只是初期的技術驗證產物,后續肯定會改良。別忘了TLC剛剛上市的時候,P/E不過500次而已。
在這里,小編還要給大家解除一個誤區,很多人說寫入次數太少了肯定壽命短,但是這個長短的概念可真不是單純字面理解的1000次、3000次什么的。舉個實際點的例子吧,小編的120GB固態硬盤是TLC的,按照1000次的P/E寫入次數計算,這塊硬盤的寫入總量應該是120×1000=120000GB,如果是每天寫滿120GB,那么它的壽命理論是2.7年。是不是感覺很少呢?
這就是問題所在,說說結果吧,從今年1月3日開始使用這塊固態硬盤,目前為止接近半年時間(180天)總計寫入量為2413GB,相當于平均每天只寫入了13.4GB,距離理論每天寫滿120GB差了將近10倍,2.7年的所謂理論壽命是不是毫無意義了?
四、固態硬盤壽命殺手究竟是誰?
與其擔心寫入量的問題會影響固態硬盤壽命,不如擔心一下固態硬盤壽命的真正殺手——過熱和突然斷電。因為固態硬盤是用電信號擦除寫入數據,所以突然斷電對固態硬盤來說非常嚴重的事情,頻繁的突然斷電可能會導致數據丟失,包括已寫入保存的數據!這和機械硬盤是有本質區別的。所謂突然斷電,比如說停電、硬關機這類都屬于斷電范疇。
另一個壽命殺手就是過熱了,固態硬盤其實耐熱能力不如機械硬盤,過熱會極大縮短固態硬盤中閃存顆粒的壽命,這是因為電子芯片會因為過熱產生一種叫做電子遷移的現象,說白一點就是加速老化,從物理結構上造成不可逆的壽命損傷,如果長時間高強度使用固態硬盤,再加上散熱工作不到位,就很容易造成固態硬盤過熱,就小編的看法,這遠比關心閃存顆粒的擦寫次數更值得關注。
QLC雖說速度、壽命、穩定性等方面比TLC差,但是更便宜的成本、更大容量的優勢是無法忽視的。就像當年TLC從不被接納到廣泛認可,目前QLC閃存處于研發階段,要想它能夠運用到SSD上還需要一段時間,技術的進步,大家擔心的固態硬盤壽命有多長的問題相信都會得到很好的解決的。
【ssd固態硬盤怎么挑選】相關文章:
筆記本怎么加裝固態硬盤SSD01-03
固態硬盤有什么好處02-21
固態移動硬盤的優缺點06-16
使用固態硬盤有什么好處02-16
怎樣延長固態硬盤的使用壽命02-20
怎樣給筆記本加固態硬盤07-25
怎么挑選花椒12-17
鞋墊怎么挑選08-17
買車怎么挑選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