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談怎樣培養寶寶好習慣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孩子了吧,那么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培養寶寶好習慣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淺談怎樣培養寶寶好習慣,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淺談怎樣培養寶寶好習慣 1
在兒童骨骼生長的過程中,鈣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從出生至半歲,他們每天對鈣的需求量是300毫克,半歲到1歲為400毫克,1—3歲時是600毫克,4—10歲時是800毫克,11—18歲時是1000毫克,而18歲以后則是800毫克。可見,鈣在兒童骨骼生長發育期是不可或缺的。嬰幼兒缺鈣,會出現煩躁不安、多汗、啼哭等現象,嚴重者還會導致雞胸、羅圈腿、方顱等。
對于兒童來說,鈣補少了不起作用,多了容易沉積,究竟怎樣補才適度呢?首先,補鈣的同時應補充維生素D,以便鈣的吸收,促使鈣更好地發揮作用;但要注意維生素D的用量,每天400—600單位,不能過量。其次,家長應培養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不挑食、不偏食,保持飲食營養均衡。最后,多進行戶外活動,在經紫外線照射后,皮膚可以自己合成維生素D。同時要注意,碳酸飲料和咖啡 因會引起鈣的流失,孩子應遠離這些東西。
每天喝適量的'牛奶對這一時期鈣的儲備很重要,因為牛奶是最好的鈣質來源,也是最好的補鈣的天然食物。當然,飲用牛奶也要科學合理。一般來說,孩子2歲以前應吃母乳或配方奶粉,2歲后再喝鮮牛奶。每天500毫升奶加上日常其它飲食中所攝取的鈣,就可滿足兒童的鈣需求量了。另外,從小養成喝牛奶的習慣還可以減少成年后對牛奶不適應的現象發生,改善長期以來中國人不能耐受乳糖的習慣。
補充鈣、留住鈣,也就留住了孩子的健康,讓他們贏在了起跑線上。
淺談怎樣培養寶寶好習慣 2
第一、正面鼓勵,耐心引導。
我發現班里有幾名幼兒做事拖沓、不遵守紀律、任務意識欠缺、自我管理能力不強。比如卿卿上課時小動作太多,做值日時貪玩。龍龍傾聽習慣不好,做事不認真,午睡時影響別人。班級中這些沒有養成良好常規習慣的幼兒不僅讓老師格外費心,而且還會對其他幼兒產生不好的影響。因為他們經常犯錯,挨批評次數多。但我感到,對這部分幼兒過多地用批評的方法,其教育效果并不佳,更好的辦法是運用正面鼓勵,積極引導,在幼兒良好行為出現時及時表揚。前一階段,男孩站隊時特別亂,愛吵鬧。但有一次,我讓全體幼兒在門口站隊,發現龍龍很自覺地站好,動作迅速。我馬上表揚了他。其他小朋友看到了,也都向他學習。那天早操龍龍做操、站隊都非常棒,我又表揚了他。那天上課時,龍龍也格外遵守紀律,積極回答問題。及時地對幼兒表揚鼓勵,哪怕是一個贊賞的眼神,都會使幼兒產生要更加好好表現的欲望,也就是產生了“良性循環”的效應。卿卿有一段時間特別散漫,各項活動總落在別人后面,經常與同伴爭搶玩具、打鬧。老師總說這不好,那不對,時間長了,他好像也充耳不聞了。有一次午睡,卿卿很快就脫完衣服躺好了。我馬上在全班小朋友面前表揚了他。起床穿衣服時,我又到他跟前悄悄說:“今天午睡真棒,我相信你今天穿衣服也會很快的!”這次,卿卿沒有故意在寢室里磨蹭。我認為對于自我管理能力、自控能力弱的幼兒,教師要更加耐心,善于發現他們的點滴進步,及時鼓勵,多用正面強化,以幼兒的某一“閃光點”,帶動整體行為的改善。為幼兒樹立好榜樣。
第二、為幼兒樹立好榜樣。
教師要從自身做起,言傳身教。凡是要求幼兒做到的,我和其他的兩位老師也要按照這些要求做。見面有禮貌地問好;吃完飯擦桌子、漱口;他人有需要協助的事情主動幫忙;在教室里盡量小聲說話、輕輕走路等等。讓幼兒知道,好習慣是每個人都需要養成的,也是非常重要的。在集體生活中,同伴也為幼兒提供了相互模仿的對象,影響幼兒的自我調節和控制能力。所以,我經常在班級中表揚能按要求做好的幼兒,讓其他幼兒模仿學習,發揮同伴間的榜樣作用。戶外活動回來小便洗手后,有的幼兒進教室時總是跑跳打鬧,我就會在教室門口輕輕地對他說:“請你看看,教室里的小朋友坐得多好!他們安靜地等待吃飯呢!”吃飯的時候,第3組的小朋友愛講話,我就會說:“第1、2組的小朋友吃飯安靜,是文明小餐桌。”幼兒有了學習的榜樣,就清楚地知道自己該如何做,馬上就會改正。角區活動結束后,我會對收玩具好、遵守游戲規則、與同伴謙讓協作的幼兒提出表揚,也讓幼兒互相說說,他們認為哪些小朋友做得好。總之,用幼兒良好的行為榜樣去影響、鼓勵其他幼兒的行為,潛移默化地引導幼兒,使之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
第三、讓幼兒明確自己的不足,逐步改正。
有相當一部分幼兒會在某一具體行為方面出問題。如,有的是不講禮貌,有的是午睡習慣不好,還有的是吃飯挑食……這就需要針對具體問題來解決。堯堯對老師講話有時會不加稱呼,經常是“你幫我看看我的畫”,“你要帶小朋友出去玩了”等。遇到這種情況,我都對堯堯的話不予理睬,使他沒有禮貌的話得不到老師的回應,讓他得到不講禮貌的“懲罰”,以此提醒他改正。陽陽各方面表現都不錯,但做事總愛磨蹭,拖拉。個別交流中,我給她指出:“你上課回答問題很好,也很守紀律,如果做事再快一點,那就更好了。”
淺談怎樣培養寶寶好習慣 3
(1)媽媽要有良好的夜間育兒心態。夜間育兒是陪伴孩子成長的必要工作,不可焦慮,甚至憤怒。
(2)了解嬰兒的睡眠規律,不要過多地打攪孩子。嬰兒睡眠周期較成人短,淺睡眠時間比較多,時有微笑、皺眉、伸展四肢、哼哼聲等。此時,不要因過分照顧而打擾嬰兒。當嬰兒在睡眠周期之間醒來時,不要立刻抱起,哄、拍或玩耍(這樣很容易形成每夜必醒的毛病)。只要不是喂奶時間,可輕拍寶寶或輕唱催眠曲,不要開燈,讓夜醒的寶寶盡快入睡,不要過分打擾。3~4個月以后,夜間就可不再喂奶了。切不可嬰兒一醒就喂奶,以免養成寶寶夜醒多次和含奶睡眠的習慣。
(3)建立一套睡前模式,一般應該在3個月之前逐漸形成:
①洗個熱水澡,換上睡覺的衣物;
②喝奶,喝奶后不要馬上入睡,應呆半小時左右,此期間可拍嗝;
③與孩子說說話,念1~2首兒歌,把一次尿,然后播放固定的催眠曲(可用胎教時聽過的);
④關燈,此后不要再打擾孩子。
每天按時做很重要,可養成孩子固定時間睡眠的.習慣。
(4)良好的睡眠環境:溫暖而舒適的空間,衣被要舒適,室內光線要暗,適當保持安靜。
(5)白天哭時,抱起喂奶。讓孩子白天醒得多,夜間不打擾睡眠,并形成晝夜規律。但不可做得過分(如白天不讓孩子睡覺)。一個太疲倦或白天過于興奮的孩子,晚上會更加睡不好。
(6)夜間可給孩子使用紙尿褲。
(7)孩子在媽媽肚子里就習慣了各種聲響,所以孩子睡眠時不必過分安靜,否則可能使孩子易于受到驚嚇和驚醒。至于什么樣的聲音適合寶寶,依個人情況而定,父母應仔細觀察,發現孩子最喜歡的聲音。
淺談怎樣培養寶寶好習慣 4
攬著寶寶一起坐進沙發,給他讀一本書,是作為父母能夠為寶寶做的最好的事情。所以從今天開始,慢慢地培養這個習慣吧,因為書籍會將他引入一個更廣闊的世界。
排除學習語言、擴展詞匯、鍛煉想象力、學習漢字、雙語教育等所有目的,單從寶寶可以從親子共讀中獲得你專有的、持續的、直接的關注來說,一起讀書就已經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了――更何況,它還有上述的好處。既然這樣,為什么還不立刻開始呢?
如果寶寶還不到1歲。
你不用從寶寶一出生就開始給他讀書,也不必為半歲的小家伙兒整天啃書而犯愁。你放心,只要你在這個階段給他提供了書籍,到1歲左右的時候,他肯定能告訴你他的最愛。
他能學到什么?
從依偎在你的臂彎里看你翻動書頁的那一刻起,他的生活便與書聯系在一起。對他來說,這件玩具意味著爸爸媽媽溫暖的懷抱。再大一些,他開始從你的講述中學習語言表達。在你朗讀的過程中,他捕捉語言與畫頁的聯系,仔細聆聽你的語音、語調、情緒以及稍微長一些的句子。當你朗讀的內容是他感興趣的,而且你的表述越豐富且越富有感情時,他學習語言的效率就會越高。
增加樂趣的小辦法。
讓他去摸、去啃!小寶寶是通過整套感覺系統來認識事物的,所以請買些卡板的書或者布書,讓他觸摸甚至撕咬,他會更喜歡這個新玩意。
大頭像的書籍。這時的寶寶對人臉非常著迷,所以可以購買一兩本寶寶頭像的書籍作為最初的讀物。
簡單第一。小寶寶的讀物不需要復雜的故事線索,幾頁靜物,配上你的口頭解釋:“鈴鈴鈴,電話響了。找誰呀?找媽媽……”這樣對他就足夠了。
聯系現實。如果書籍上的東西在生活中可以找到實物,找機會讓寶寶看到它,杯子、積木、襪子、小狗,讓寶寶把畫面形象、名稱和現實世界聯系到一起,幫助他更好地了解書籍。
如果寶寶2歲了。
一兩歲的他喜歡畫面簡單、重點突出的圖片書,比如花朵、卡車、動物等等。專門的翻翻書最適合這個年齡段的寶寶,可以開啟的窗戶、能夠站立的小狗,對他有很強的吸引力。
他能學到什么?
大概從18個月開始,寶寶已經能非常準確地理解名詞、動詞和爸爸媽媽說出的簡單語句了。而且,他已經“狡猾”到可以猜測出你對他破壞行為的做出反應,于是一次又一次地享受著這個新能力。邁入2歲的門檻時,他開始對記憶故事情節和詞匯著迷:“下一頁該是什么內容了?媽媽該說什么了?”于是,傳說中的他“百聽不厭”你“講到要吐”的階段就要來到了。在這個過程中,他不斷地印證印象并且夯實基礎,所以請堅持再堅持,而不要嘗試悄悄漏過一頁,他不會讓你得逞的。
增加樂趣的小辦法:
1、不要勉強。一兩歲時,寶寶保持注意力的時間很有限,所以把讀書時間控制在10分鐘之內就可以了――如果他還想聽當然好,如果他已經表現出厭倦,就不要勉強了。
2、對號入座。可以用寶寶的、家人的或者寵物的名字替換故事中的角色,那樣寶寶就會覺得很有趣。
3、制定你們的時間表。讀書不一定在“睡前”,清晨、午睡后或者晚餐前都可以,只要當時的狀況合適。你還可以準備一兩本洗澡時間的書,讓閱讀變得輕松快樂。
4、隨身攜帶。就像你會隨身準備小零食、紙巾和玩具一樣,每次出門別忘了在包包放上一兩本書,只要能夠靜下來,寶寶又有興趣的時候,就一起讀讀故事。
眾所周知,吸煙是肺癌最主要的致病因素,目前的研究已表明,85%的男性肺癌和75%的女性肺癌歸因于吸煙。很多人怕自己的家人和孩子吸二手煙,可你知道么,哪怕你去了陽臺抽煙,離孩子很遠抽煙,也會對兒童有毒害!殘留在衣服上的尼古丁、發絲上的煙味等,在你抱孩子的那一刻就讓孩子吸了“三手煙”,三手煙之所以不利于健康,因為它包含重金屬、致癌物、甚至輻射物質,一旦嬰兒在爬行或玩樂時,抓到東西就往嘴里塞,可能因此受到三手煙之害。
研究表明,父母在其身邊吸煙的嬰兒體內尼古丁含量最高,多于不吸煙家庭嬰兒近50倍;父母若在室外吸煙,嬰兒體內古丁尼含量比不吸煙家庭嬰兒高7倍。
吸煙者會令自身頭發、服飾乃至周遭環境沾染香煙里的重金屬、致癌物質和放射性物質等,令兒童等非吸煙者遭受“三手煙”侵襲。
避免方式:
1、煙灰缸放茶葉渣除煙味:家庭聚會結束后,房間里往往會充斥著濃濃的.煙堿味。煙灰缸里堆滿了煙頭,到處是煙渣……煙灰缸是“三手煙”的一個重要來源。而茶葉具有很強的吸附作用,能有效吸收香煙味道,對室內空氣中顆粒塵埃的吸附作用也很強。將喝剩的茶渣曬干,捏取少許放置在煙灰缸內,就可將香煙里的有害氣味和顆粒除去。
2、橘子皮除煙有奇效:與茶葉作用相仿的還有橘子皮,也是去除屋內或煙灰缸除煙味的一個不錯選擇。可以將橘子皮直接放在煙灰缸里即可消除室內的煙味。如果家里的煙味太重,還可以點幾根蠟燭,蠟燭燃燒時產生的碳,也能吸附屋里的煙味,可以盡快有效消除室內的“三手煙”。
3、少與吸煙的人接觸:吸煙者身上的衣服、皮膚和頭發上均有“三手煙”,一旦與之密切接觸,勢必會給身體健康帶來損害。
平時寶寶睡覺都安靜而舒坦。可是,細心觀察的媽媽會發現,有時寶寶睡眠會突然出現異常,如易驚醒、啼哭、面紅、呼吸急躁……這些都可能是寶寶患上疾病的信號。
情況一:撩衣蹬被……
孩子入睡后撩衣蹬被,并伴有兩顎骨部位及口唇發紅、口渴,喜歡喝冷飲或者大量喝水,有的還有手足心發熱等癥狀。
信號:這是陰虛肺熱所致,提示孩子多半患上了呼吸系統的疾病,如感冒、肺炎、肺結核等。父母應盡早帶孩子去醫院診治,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藥物,進行防治。
情況二:面朝下,屁股高抬……
孩子入睡后面朝下,屁股高抬,并伴有口舌潰瘍、煩躁、驚恐不安等病狀。
信號:這是“心經熱”所致。常常是孩子患了各種急性熱病后余熱未凈,提示孩子的病情尚未痊愈,需要繼續治療,以免病情復發。
情況三:翻來覆去……
孩子入睡后翻來覆去,反復折騰,常伴有口臭氣促、腹部脹滿、口干、口唇發紅、舌苔黃厚、大便干燥等癥狀。
信號:這是胃有宿食的緣故。父母最好是帶孩子去看小兒科。現在的飲食結構讓兒童罹患成人病的比例越來越高,所以謹防孩子患上胃炎、胃潰瘍等胃腸道疾病。
淺談怎樣培養寶寶好習慣 5
經常聽到很多家長抱怨,“我家孩子太難喂了,每天追著喂,不喂就不吃。”其實出現了這種情況,是錯過了寶寶自己學習吃飯的最好時機,沒有養成好的習慣,以后糾正起來才更加困難。那么如何才能養成寶寶自己吃飯的好習慣?
一、寶寶多大可以自己吃飯
一般當寶寶10個月以后(有的寶寶可能還要早),他習慣于用勺子吃輔食時,每次喂飯他都喜歡來搶奪你手中的餐具,這是訓練寶寶自己吃飯的一個很好的時機。過一段時間后,也許在1歲左右,寶寶可能就會用勺來挖碗里的食物,并模仿大人把勺子里的食物送到自己嘴里,想自己“吃飯”,這是訓練寶寶自己吃飯的最好時機。這時的寶寶很可能因此會把飯菜灑得一身一地,有的媽媽愛干凈,也怕麻煩,不愿意寶寶把一切弄得臟亂不堪,往往就生氣地制止寶寶這種行為,豈不知這樣做實際上是扼殺了寶寶自主自立學吃飯的萌芽,時間長了,寶寶就會認為吃飯就是一個被動接受的過程,與自己無關。
二、寶寶自己吃飯的好處
寶寶自己吃飯,是一種很復雜的活動,它要求寶寶的手、眼、嘴的高度協調,同時還伴隨著上半身多組肌肉的配合,這些協調與配合受大腦的指揮,所以說:自己吃飯是一種早期教育。當然寶寶自己吃飯還有利于培養寶寶不挑食、不偏食的習慣形成,對家庭及寶寶有利無弊。另外,寶寶自己吃飯是求知欲和好奇心的表現:從兒童生理、心理發育的過程來看,寶寶在一歲以后自我意識開始萌動,會表現出較強的自我獨立愿望,如愛說“我”,“我來”等字眼。他們渴望做一些事情,在學會走路的同時,他們開始想學著吃飯,而且要自己拿著湯匙吃,不愿得到大人的幫助。和走路、玩玩具一樣,自己吃飯也是求知欲和好奇心的表現。正是這種求知欲和好奇心擴展了寶寶的認知范圍,培養了他們的獨立能力。更重要的是,寶寶通過自己的行為感到自己具備影響環境的力量,并初步品嘗到成功的滋味。一般說來,發育正常的寶寶都可以在兩歲左右學會吃飯,這是他們應該具備的生存能力。寶寶學習吃飯的過程也是寶寶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過程。寶寶經過自己的努力吃飽了,他會由此產生成就感,會幫助他長大后更自信。即使寶寶暫時沒有把飯吃下去,他有了失敗的體驗,也是好事,這樣可以增強他的心理承受能力,將來更好地適應社會。所以,在寶寶吃飯的問題上,父母應該更耐心,常常給寶寶鼓勵,讓他們做好這件力所能及的事。
三、如何訓練寶寶自己吃飯
1歲左右的寶寶通常都很喜歡和家人一起吃飯,這時父母不要因為怕寶寶給其他人造成麻煩而放棄教寶寶練習自己吃飯,可以將適合寶寶吃的飯菜用一個小碟盛好,放在寶寶面前,讓寶寶自己動手吃,灑在桌子上也沒有關系,寶寶慢慢就會適應。這時的寶寶最無法接受的.就是,媽媽把自己的手管住,用小勺給自己喂飯。這種做法會給寶寶的自尊心造成極大傷害,同時也妨礙了寶寶自我生活能力的培養,這時寶寶常常會拒食或進行反抗。媽媽可以給寶寶做一些方便用手拿著吃的食物,或者把蔬菜切成條便于寶寶抓取,這樣寶寶才能夠感受到自己吃飯的樂趣。蔬菜可選擇土豆、豆角、胡蘿卜、紅薯等,還可以選擇一些水果如香蕉、西瓜、梨、蘋果,主食可以選烤面包。寶寶有時并不一定是想要自己吃飯,他的注意力集中在“自己吃”這個過程,父母如果只是為了對寶寶自己吃飯的技巧進行訓練,可以先將寶寶喂飽,然后讓寶寶自己隨意去學習和嘗試使用餐具進食的樂趣。寶寶在自己動手吃飯的過程中,慢慢就會學到吃飯的技巧,而且也使寶寶手部精細動作得到更進一步的鍛煉。父母在對寶寶進行訓練的同時,要注意教會寶寶用拇指和食指去拿東西。寶寶自己吃飯的時候,父母一定要給予表揚和鼓勵,不管寶寶吃成了什么樣子。寶寶如果總是把飯吃得滿地都是,媽媽可以在寶寶的坐椅下鋪幾張廢報紙,等寶寶吃完飯后,收拾一下報紙就可以了。
淺談怎樣培養寶寶好習慣 6
1.說了就要做(誠實守信)
誠實守信是人的立身之本,是全部道德的基礎。一個言而無信的人,是不堪為伍的;一個言而無信的民族,是自甘墮落的。
2.耐心聽別人講話(尊重別人)
尊重他人是最重要的文明習慣之一,也是吸納一切智慧的必要。因此,從小學會用心傾聽各種聲音,而不去粗魯地打斷別人或隨意插嘴,是現代兒童應有的良好素質。
3.按規則行動(規范行為)
按規則辦事是地球公民學會共處的基本準則,如果每個人只從自身利益出發,不遵守公共規則,不考慮他人的意愿,這世界必定永無寧日,也必定危及每個人的利益。中國加入WTO的現實,尤為緊迫地提出了這一強烈需求。對于兒童來說,養成做事之前先了解規則的習慣,并自學遵守有關規則,是兒童社會化的范式。譬如,從小養成習慣于公共場所的排除隊,而拒絕投機取巧。
4.時刻記住自己的責任(不忘責任)
是否具有責任心,是衡量一個人是不是現代人的主要之一,也是衡量兒童社會化水平的關鍵指標之一。在現代社會里,人們相互依賴程度越來越高,分工日益增細,分工越細越需要責任心,因為任何一個環節的失職,都可能導致整個事業的崩潰。一代代人的責任心狀況,將對人類的生存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
5.節約每一分錢(學會生存)
每個人的節儉不僅僅顯示了個人的道德觀與生活能力,也與整個人類生存發展密切相關。節約每一分錢的實質是節約資源,并從中體驗人類的高尚情感與博大智慧。
6.天天鍛煉身體(健康第一)
健康第一是教育永恒的方針,也是人幸福的基本保障。一個重要的發現值得人類銘記;一個人如果在童年養不成運動習慣,長大了養成運動習慣,而一個沒有習慣的人,生命的質量必定下降。因此,小學生每天應保證睡眠10小時,學習不超過6小時,而運動1小時以上。
7.用過的東西放回原處(物歸原處)
善始善終對于兒童是困難的,卻又是十分必要的,用過的東西放回原處,這不僅有助于培養兒童思維的有序性,也有益于其責任心的'形成,對于父母與教師來說,用百次機會可養成兒童某種文明習慣,若錯過最佳教育時期,千次萬次了是徒費心機。
8.及時感謝別人的幫助(勇于表達)
對于一切來自他人的幫助都應心存感激,對于一切妨礙他人的行為都應心存愧疚。這是一個人的正常反應。如能養成及時表達內心感受的習慣,既可以與他人心靈溝通,又可以避免遺憾的產生,從而使自己處于健康并積極、主動的生活狀態。
9.做事有計劃(成功心備)
成功的事業離不開周密的設計與不懈的奮斗,我們都鼓勵孩子走向成功,卻又礦太寬容孩子的心血來潮和胡思亂想,盡管這的確是兒童期的自然反應。
假如當孩子提出某項請求時,我們總是輕輕地地問一句:你的計劃呢?當兒童逐步習慣了行動之前做計劃,一個偉大的變化就開始了。如果,我們耐心地與孩子講座他的計劃,并使計劃趨于可行,那么,孩子也就悄悄地成熟起來了做大事要從小事做起,譬如每天臨睡之前,將第二天穿戴的衣服或使用的東西擺放整齊,就是兒童做事有計劃的必要訓練之一。
10.干干凈凈迎接每一天(喜歡清潔)
兒童容易受到暗示的影響,其形象與狀態容易影響心態,因此,如何迎接新的一天,是兒童平凡生活中的大事,而從清潔做起,是培養孩子神圣感的良好措施。不必穿名牌,更不必奇裝異服,只要求干干凈凈,譬如,剪去長指甲、經常換洗衣服、經常洗澡、不使自己發出異味、書本不亂涂亂畫,等等,兒童能做到這一些,就足以表明他充滿希望。
淺談怎樣培養寶寶好習慣 7
隨著電子產品的興起,以及一些不良的生活習慣,近視眼低齡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很多寶寶在幼兒園就已經戴上眼鏡了。眼睛和聽力一樣,一旦損傷了,就是不可逆的。因此一定要養成用眼的好習慣,保護好寶寶視力。
一、損害視力的十大原因
第1名:用電腦。我們的學習、工作、生活、娛樂,幾乎都離不開電腦。有的人在使用電腦工作時,眼睛注視時間太長,過于關注,眼睛眨也不眨,這樣眼睛容易干燥,時間長了會有異物感,流淚,甚至視物模糊。
第2名:看書寫字。看書寫字都是近距離的`精細視覺完成的,主要依賴視覺錐體細胞。視覺細胞的過度疲勞會帶來整個視覺系統的疲勞,眼肌、眼球等都會發生相應的病理性生理變化。
第3名:看電視。電視本身是閃爍的發光體,長時間看電視,容易產生疲勞。
第4名:環境因素。照明太亮或太暗、桌椅子高度不合適等,都會影響視力。
第5名:用眼衛生。包括過度疲勞、臟手擦眼、躺在床上看書等。
第6名:遺傳。一般學齡前兒童的近視都屬于遺傳。
第7名:病變、藥物。疾病可能影響視力,一些藥物和病毒也會影響視力,另外,眼睛老化也會影響視力。
第8名:飲食習慣。好的飲食習慣是健康視力的保障,常吃含維生素A的食物很有好處,如胡蘿卜、菠菜、韭菜、青椒、紅心白薯等。
第9名:心理因素。過度緊張、抑郁都對視力有一定的影響。
第10名:意外傷害。頭部或者眼睛受到意外撞擊或傷害,也可能影響視力。
二、養成用眼好習慣保護視力
1.開燈睡覺影響寶寶視力
一些家長擔心孩子一個人睡會怕黑,喜歡整晚為孩子開著一盞燈,其實這是一種誤區。開燈睡覺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光污染,會影響視力。
2.書桌高低影響孩子視力
因書桌不適導致視力下降的例子有很多。僅關注家具款式材質是不夠的,家具高矮、組合方式等應符合人體生理的尺度及活動規律。
3.給寶寶看電視應適度
1歲以下的寶寶千萬不能看電視,而1~3歲的寶寶盡量少看電視,每天頂多兩次,每次看電視的時間應控制在15分鐘以內。
4.iPad當早教機傷眼睛
不少潮媽潮爸熱衷于用iPad來早教。用iPad做早教機并非不可,但一定要適度,否則教育的目的沒達到,反倒損傷了寶寶的智力和視力。
5.春季踏青放風箏防近視
如果想調節眼肌,預防近視形成,首選項目是放風箏。并不是說放風箏有針對性療效,這種戶外活動能幫助孩子們盡量多望高處遠處。
【淺談怎樣培養寶寶好習慣】相關文章:
怎樣培養孩子的好習慣03-07
該怎樣培養孩子的好習慣02-25
怎樣培養寶寶的分享能力12-12
培養寶寶愛牙好習慣08-17
培養寶寶單獨睡覺的好習慣07-21
怎樣培養寶寶良好的睡眠習慣03-24
應該怎樣培養孩子孝敬父母的好習慣02-01
如何培養學習的好習慣07-22
怎樣培養孩子素質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