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管理模式
導語:絕地反擊的時刻已悄然來臨。中國和美國經濟的逐漸回暖,預示著關于全球金融危機的種種盛世危言,已漸行漸遠。每一次暴風雨的洗禮,都是大浪淘沙的過程。這一次同樣沒有例外。至少對中國企業而言,之前還從未有過類似良機,讓“中國管理模式”浮出水面。
中國管理模式
事實上,這一命題甚至還曾引發過爭議——中國是否存在真正的管理模式。這種疑問的基礎是,中國企業發展的歷史比較短,學習西方國家先進的管理經驗仍是目前的首要任務。不過,在學習和發展的過程中,結合本土市場的特點,中國企業正在形成自己一些管理思想和方法,這是管理成型的必要條件。
中國管理模式現實與未來
在過去的上百年間,美國、日本管理模式相繼崛起,締造出福特、通用、豐田、松下等一個又一個企業“神話”,也引來無數中國企業的效仿與跟隨。時至今日,美式的結果導向幾乎已經為全體中國企業所認同,日式的精益管理色彩亦在中國制造類企業中隨處可見。
但這僅僅只是開始。事實上,中國企業從來沒有止步于簡單的模仿。作為最為靈活的群體,中國企業從來不乏創新力。放眼如今涌起的企業文化潮——不少企業管理者開始組織員工學習《弟子規》,“孔子堂”亦進入企業——就可以發現,中國企業的融合能力及自我調整力委實毋庸置疑。也正是在這種融合和創新之中,中國管理模式正在形成。
2006年,金蝶國際軟件集團董事局主席徐少春第一次提出了“全球化時代的中國管理模式”這一命題。并將其解讀為中國傳統哲學、西方管理思想、成功管理實踐三個部分。他認為三者的結合,組成了中國管理模式的內涵。
其實,盤點中國改革開放30年的歷史,也不難發現,那些存活至今而且活得很好的企業,正是能夠真正孜孜以求、不斷進行管理創新的企業,他們的確奇妙地將中國文化與西方管理思想合二為一,打造出頗具代表性的管理路徑。更為令人贊嘆的還有那些進入中國的跨國公司,身處中國文化大背景中,他們也在原有的管理模式基礎上,吸收進中國元素,形成獨具特色的中國管理模式。
實踐已經證明,中國管理模式并非中國傳統觀念的簡單翻版,相反,它恰恰最具活力和創新力。正如徐少春所言:“中國管理模式是21世紀的。在這個時代,我們正在經歷經濟全球化、互聯網普及,中國處在不斷轉型的時期,很需要去創新我們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
對于企業而言,雄厚經濟基礎的“硬實力”固然不可或缺,但體現管理實踐及創新的“軟實力”更不能忽視?v觀全球企業發展史,不少企業盡管在某個階段創造了輝煌,但最終沒能續寫發展神話,由此也可看出,管理模式的'軟實力,盡管不能令企業崛起于一夜之間,卻會讓企業煥發出持久而蓬勃的生命力。
誠然,“中國管理模式”的形成與發展關系到中國企業未來的存亡。在當前的經濟環境下,中國企業更需要從“中國管理模式”中尋找到新的價值,從而找到“突圍”和可持續發展之路。中國企業只有“兩條腿走路”,才能真正實現中國商業復興的偉大夢想。
揭開成長型企業成功之道
正如美國、日本管理模式的形成一樣,中國管理模式的形成一定要伴隨中國企業成長,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叵30年前,中國改革開放之初,百廢待興,中國企業的先行者們,其實充當了中國企業管理的布道者,他們開啟了管理的啟蒙時期。隨后,經歷制度創新、中西融合以及國際接軌,中國管理模式開始萌芽并不斷茁壯成長。到今天,海爾、格力、萬科、新希望等一大批大型企業已經形成了自身的管理特色,并成為其他中國企業爭相學習的范本。
但值得強調的是,中國管理模式的形成并非大企業的專利。尤其在金融危機之后,一批成長型企業躍入公眾的視野。盡管他們大多還屬于中小企業,并不具備雄厚的資金、人才實力,也難得收獲太多的政策支持,是受到危機挑戰最大的一個群體。但是,他們普遍具有快速的學習能力,更靈活善變,具有極強的適應力,也更擅長將中國文化揉入企業管理中,形成獨特的核心競爭力,因而在不少細分行業中脫穎而出。
顯然,至少在當下這個時點上,展現這批成長型企業的管理模式,更為現實和有借鑒意義。在“發現中國管理模式專題報道”中,我們可以看到信利半導體公司這樣一個珠三角制造業企業的組織變革,可以看到簡氏電器這樣的家族企業多年來形成企業文化,可以看到凈雅餐飲集團如何樹立高端餐飲品牌,可以看到環球雅思教育機構的戰略與發展路徑。
在不斷成長的中國企業中,讓我們努力發現和總結“中國管理模式”,不斷碰撞、認同、推廣,為中國的企業創造價值。
【中國管理模式】相關文章:
中國管理模式有哪些06-04
中國管理模式是什么04-28
中國特色的管理模式的建議和初步設想04-07
管理模式詳解06-03
什么是管理模式06-04
公司管理模式05-04
班級的管理模式06-12
最佳的團隊管理模式08-23
企業管理模式06-04
教育培訓管理模式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