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企業流程管理優化方法
流程優化作為企業管理的戰略選擇,是與流程重組相對應的。因為流程重組強調劇烈的變革和急速的重塑,除了哪些準備充分的企業或是瀕臨絕境的企業作此選擇之外,多數企業都尋求漸進的改善,即流程優化。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企業流程管理優化方法,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流程優化作為設計方法是流程梳理的繼續。本章就從流程優化設計的角度介紹優化方法和優化步驟。
一、流程優化的三個原則。
流程優化原則是基于流程管理八大原則基礎之上的具體要求。
1、刪除無效流程原則。
凡是認定對企業價值增值無效的活動統統刪除。前面決策分類章節中的兩個報銷流程圖,企業之前的報銷簽字環節多達八人次,經過分析發現,其中有五個崗位簽字是無效活動,最后大家討論決定刪除這五個崗位的簽字活動。優化流程只考慮工作需要,不考慮照顧“情面”。,大膽將那些過去僅僅是用來“顯示”上級權威的活動刪除。
流程優化的最高境界是“缺一不可”。“氨基酸組合效應”用于流程優化非常恰當。組成人體蛋白的八種氨基酸,只要有一種含量不足,其他七種就無法合成蛋白質。當缺一不可時,一就是一切。企業在進行流程優化時,不妨大膽借鑒“氨基酸組合效應”,將所有可有可無的環節、可有可無的活動統統砍掉。
2、合并低效流程原則。
找出現有活動的阻塞環節,合并分散活動,改善低效活動。將上級的工作轉移到下級員工,將層層轉手的工作集中到一個崗位,將后臺決策轉移到一線員工。
3、挖掘高效流程原則。
集思廣益,找出本企業員工最好的做法。大膽借鑒,吸納本行業最優做法。鼓勵創新,吸收員工的創新建議。挖掘團隊的智慧,挖掘員工的潛力。
二、流程優化的三個方法
1、時間導向法
一切節省都可以歸結為時間的節省。高效流程的主要特征就是快速反應。凡是可以明確時間的流程都盡可能按最佳完成時間設計。
2、成本導向法
投入產出最大化永遠是企業管理追求的目標,流程設計也不例外。承擔流程責任的崗位人工成本要考慮,流程投入的整體成本也要考慮。投入沒有回報或者回報極少的流程就要考慮簡化或合并。
筆者曾經參與過一個零售業商品驗收流程的優化,把一個大家習以為常的流程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造。原有流程參加商品驗收的崗位多達七人次,經過半天時間的激烈討論,只保留了二個崗位參與驗收,僅僅人工成本一個月就節約了二萬元,還沒有計算其間接收益。
3、價值貢獻法
價值貢獻法與前面兩個方法不同,它不是減少時間也不是減少成本,而是需要增加投入。為了滿足企業戰略發展需要,企業在投入同比增加的情況下能夠創造更大的價值,就是價值貢獻法。企業在處理顧客投訴上的投入、在咨詢培訓上的投入就屬于價值貢獻法。當然,價值貢獻法是以結果來判斷成效的。
三、流程優化的八個步驟
流程優化是牽涉全局的管理工作,必須全員重視、全員參與。絕不可少數人閉門造車。因此,現階段企業進行流程優化需要成立項目組,需要組織流程設計小組,讓部分員工執筆,其他員工參與優化完善。筆者在流程優化實踐中總結的八步法則,效果明顯,值得推廣:
第一步設計師負責,完成初步設計;
第二步征求流程涉及的各崗位員工意見,使之具有可操作性;
第三步設計小組優化討論,使各流程之間相互銜接;
第四步企業高層主持討論補充完善,確保不留運行空白;
第五步企業負責人主持討論審批,使之具有本企業的“法規”效力;
第六步廣泛開展宣傳教育,使新的流程管理思想、方法深入人心;
第七步全面試行,用實踐檢驗流程優化的效果;
第八步總結完善,將試行中反饋的問題進一步完善。
流程優化最根本的目的是整體效率最優。流程優化要達到“米格—25效應”,而不是古人的“三個和尚挑水吃效應”。
流程優化是一個持續改善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勞永逸。
拓展:現代企業管理方法
1、優秀的企業文化。
2、科學的戰略決策。
3、精益管理或精細管理。
4、5S管理。
5、學習型組織。
6、創新型組織。
現代企業管理就是指對具有現代企業制度、采用現代化大生產方式和從事大規模產銷活動的企業管理。
現代企業管理知識
1.管理:管理是通過計劃、組織、控制、激勵和領導等環節來協調人力、物力和財力等資源,以其更好地達成組織目標的過程。它有三層含義:管理采用的活動----五項(基本職能);五項活動的直接目的---協調資源;管理的最終目的-----更好的達到組織的目標.
2.管理的內涵如下:1.管理是任何組織集體勞動所必需的活動。管理是人類的基本社會行為,它滲透在社會、政治、經濟、軍事、技術、文化和生活的方方面面。2.管理的對象是組織所擁有的各種各樣資源。任何組織的生存和發展都依賴于特定的環境,必須從環境中獲取所需要的資源,包括人力、資金、物資、信息等。管理即是對這些資源的組織和協調。3.管理是為組織目標服務的,是一個有意識、有目的的行為過程。4.管理的過程由一系列相互關聯、連續進行的活動構成,可以粗分為計劃、組織、領導、控制。5.管理有效性在于充分利用各種資源,以最少的消耗正確地實現組織目標。6.管理的主體為管理者。雖然管理者在行使管理職能要受到諸多問題的影響,但管理者的素質與組織的運行績效有著密切的關系
3.管理學是研究管理活動的基本規律和一般方法及其應用的學科
4.管理學特點:
(1)綜合性
(2)科學性
(3)藝術性
(4)應用性。
5.管理的性質——二重性屬性.管理具有二重性質,即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
6.管理的自然屬性:管理的自然屬性是指管理要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要合理組織生產力,故也稱管理的生產力屬性
7.管理的社會屬性:管理的社會屬性是指管理要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要受一定生產關系、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影響和制約。
8.管理學的研究方法:
(1)歸納法
(2)試驗法
(3)演繹法。
9.管理職能劃分為計劃、組織、領導、控制、創新與激勵
10.計劃:管理者帶領下屬對組織發展的前途作出安排,包括確定發展目標和制定實現目標的方法和手段;組織:籌劃建立起組織尸體,確定組織結構和相應的關系,以及調配、安排各種資源,貫徹落實計劃目標; 領導:利用各種影響力激發員工的主觀能動性; 控制:推動各項工作向目標逼近,并采取必要措施加以保證
11.管理者和領導者的區別與聯系: 管理者是被任命的,在組織中他們擁有合法的權利和地位,可以進行賞罰,其影響力來自職位賦予他們的正式權利,而領導者可以是推舉出的組織中有能力的人,或得到大家公認的人,領導者可以不用正式的權利影響他人。所有管理者都應是領導者, 而所有領導者并不都在管理崗位上。
12.傳統管理理論(亞當·史密斯-勞動分工)、科學管理理論(泰勒-科學管理、亨利·福特-流水裝配線)、行為科學理論、現代管理理論(社會系統學派、決策理論學派、系統管理學派、經驗主義學派、權變理論學派、管理科學學派)
13.需要層次理論(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Maslow)
①人生來固有五個層次的需要,由低到高分別是:生理需要,即人類維持自身生存和發展而產生的需要,是人最原始而基本的物質性需要,包括對吃、穿、住、性等方面的需要;安全需要,包括安全的社會環境,安全的住所,穩定的職業,較好的職業,較好的福利,勞動保護,社會保險等人身、職業安全的需要;
14.社交需要,又稱為歸屬與愛的需要,是指人們希望歸屬于一定的群體,成為其中的一員,相互關心,相互支持,并希望通過自己付出情感得到別人的友誼和愛;尊重需要,包括自我尊重和希望受到他人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需要,指人有充分發揮自己的潛在能力,越來越成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完成與自己能力相稱的工作的需要。這是在前面四層次需要獲得不同程度滿足之后,產生的最高層次需要。
②五種需要從低到高排列,需要的發展逐層遞進。當較低層次的需要基本得到滿足后,就會產生更高一級的需要。
③未滿足的需要才具有激勵作用。
④高層次需要和主導需要具有更重要的激勵意義。把需要作為專門的研究課題,研究其產生、發展的規律,馬斯洛是第一人。這一學說成為行為科學重要的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