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孩子要怎樣適應小學生活
前不久啟動的第八個全國學前教育宣傳月,主題是科學做好入學準備。啟動儀式上,教育部黨組成員、副部長鄭富芝強調,要加強對家長的支持引導,切實扭轉當前一些家長過早、過度強調知識準備的認識偏差。但現實生活中,家長在這一階段的做法確實還有許多不妥之處。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孩子要怎樣適應小學生活,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咨詢代替焦慮
首先,家長應該端正心態,正確看待幼小銜接,把它視為一個孩子從幼兒園順其自然過渡到小學的階段,不必過分焦慮。其次,可以與其他家長溝通交流,分享彼此的心情及育兒經,緩解個體因經驗缺乏而引發的茫然無措。再其次,與帶班老師的溝通也十分重要。家長可以向老師了解孩子在園的表現,向他們咨詢一些幼小銜接方面的指導建議,有針對性地對孩子進行指導。也可以主動向小學老師咨詢,了解孩子在入小學前要做好哪些準備。最后,家長可以在空余時間通過閱讀相關的書籍,聽與之相關的講座來豐富個人的經驗。只有家長心態放端正了,做到心中有數了,對孩子的入學教育才能順利地開展。
二、習慣養成代替知識準備
兒童的發展具有整體性,每一方面的發展都是相互聯系的。如果入小學前家長就一味強迫孩子學習,這只會讓孩子喪失對學習的興趣。進入小學后,孩子最初會感覺學習很輕松,容易養成不良的學習習慣。但隨著年級的升高和學習內容難度的加深,孩子的“儲備知識”也已用完,這時就出現了適應困難,導致學習“沒后勁”等問題。因此,在入小學前,家長與其讓孩子提前學知識,不如幫孩子培養好習慣。
首先,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及自理能力。沒有了保育員和老師的呵護,初入小學的孩子要有照顧自己的能力。平日里,可以讓孩子學著做一些簡單的家務,嘗試整理自己的物品等。一旦發現孩子有不好的行為,就要及時糾正,通過適當的獎賞與懲罰,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其次,提高孩子人際交往能力,促進其社會性發展。入小學后,孩子的社交圈會越來越大,順利適應小學生活需要具備一定的人際交往能力。家長可以鼓勵孩子邀請自己的同學、朋友來家里做客,還可以讓孩子多與小學的哥哥姐姐們接觸,向他們學習如何做好一名小學生。節假日,家長也可以多帶孩子去結交一些陌生的朋友,讓孩子主動跟他們打招呼、聊天,提高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
再其次,鼓勵孩子敢于表達,并養成善于傾聽的好習慣。進入小學后,上課舉手發言,遇到困難向老師求助,結交新朋友,都需要孩子敢于表達。所以家長要重視孩子表達能力的培養,如去菜市場買菜時,可以鼓勵孩子向菜農問價甚至幫忙砍價。但在引導孩子大膽表達時,還注重孩子良好傾聽習慣的培養,比如不打斷他人的談話。家長在生活中也要有意識地注意自己的語言表達,學會傾聽,給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
最后,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孩子學習興趣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家長可以在日常生活或游戲中,以提問的方式鼓勵孩子多動腦,或者帶孩子去各種博物館、藝術展開闊眼界,主動向孩子傳授一些科學小知識,使孩子感受到探索知識的快樂。學習習慣方面,平時可以多開展一些如看書、畫畫、做手工等能讓孩子的心靜下來的活動。當孩子正在做一件非常感興趣的事并且注意力高度集中時,家長盡可能不要去打斷他,直至孩子轉移注意力再去與他交談,并肯定他做事的專注度。
以上這些都是孩子入小學前需要養成的一些好習慣,它們看起來與小學內容并不直接相關,卻是影響學習能力與學習品質的重要因素。
三、環境創設代替直接過渡
讓孩子在入小學前,從心理與生理上熟悉小學的作息習慣與環境,同樣十分重要,這能避免孩子因為突然過渡到小學而產生的各種不適應。
作為孩子的第一教養者,家長首先應該以身作則,給孩子帶好頭,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配合孩子調整作息時間。比如,每天晚飯過后,可以與孩子一同學習30—40分鐘。有晚上熬夜、早上賴床習慣的家長,也要及時調整作息時間,幫助孩子提早適應小學的作息生活。與此同時,讓孩子提前了解自己即將要上的小學,也是幼小銜接階段家庭教育中不容忽視的環節。在孩子大班下學期時,家長就應該主動向孩子介紹他即將要上的小學,減少孩子對未知生活的恐懼。還可以利用暑假或周末帶孩子去小學參觀,并向其介紹小學的生活。相反,如果孩子不能提前建立起對小學的熟悉感,而是突然過渡到小學生活,孩子就不得不在很短時間內面臨巨大的環境轉換,從而產生心理上的不適應,甚至是焦慮,這將嚴重影響孩子后續的學習生活。
拓展:引導孩子向往小學生活
入學教育,引導學生發現小學生生活充滿無限樂趣,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并通過看一看、想一想、記一記、做一做,盡早適應小學健康、安全的生活,能愉快、積極地生活。“美麗的校園”是讓學生感受小學校園的美麗,激發愛校的感情,了解校內各類設施的作用,注意校內安全。“老師,您好”是讓學生盡快認識小學的新老師,認識老師的辦公室,有困難找老師,從而激發熱愛老師的情感。“學校里的一天”要求學生了解學校生活一天中基本的日程安排。“我是小學生”則重在使學生認識到自身角色的轉變,學習坐、立、行的禮儀,樹立良好的精神面貌。
態度和情感:引導學生用感官直接感受新學校環境的美好,對老師充滿信任、敬仰的感情,能充滿興趣地參與學校一天的生活,對自己是小學生感到快樂。
行為和習慣:引導學生觀察新學校的環境、設施,了解它們的作用。能主動認識老師和課程特點,了解學校一天的日程安排,初步培養學校生活安全意識。能有針對性地培養正確的坐、立、行姿勢,樹立良好的精神風貌。
過程和方法:通過自身觀察比較、歸納及操作練習,感受新學校的美好,并掌握一些學校生活必備的安全知識,參與行為練習,從而完全適應學校生活。
知識和技能:知道校園環境中一些標志性的建筑,如操場、教學樓及專用教室等;認識老師的辦公室,知道教師節。了解基本的課程和課外活動,初步培養安全防護意識。能練習正確的坐、立、行姿勢,能辨別不美的行為習慣。
【孩子要怎樣適應小學生活】相關文章:
如何幫助孩子適應小學生活08-13
如何讓孩子快速適應幼兒園的生活09-23
如何幫助孩子適應初中生活09-16
家長如何幫助孩子盡快適應小學生活01-26
家長如何幫助孩子適應初中生活08-29
如何幫助孩子快速適應初中生活09-16
如何幫助孩子盡快適應中學生活09-15
如何使小班孩子盡快適應幼兒園生活03-04
幼兒園到小學的孩子如何適應角色轉換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