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怎樣發展幼兒的語言能力
幼兒語言教育,主要是提供普通話的語言環境,培養幼兒正確說普通話,創造一個自由、寬松的語言交往環境,培養幼兒語言交往的習慣,提高其語言交往的能力;同時引導與提高幼兒傾聽和欣賞兒童文學作品的能力,引發幼兒對閱讀與書寫的興趣、習慣和能力;為他們進入小學后的繼續學習做好準備。
資料1:
一、通過直接感知,在認識周圍事物中發展幼兒語言
嬰幼兒學習語言,都要與周圍現實的人、物、大自然及社會現象緊密相連。通過各種感官直接感知,聽、看、觸摸、嘗、聞,等等,獲得周圍的一切知識,繼而發展幼兒的語言。
語言的發展提高了幼兒的認識能力,而認識范圍的擴大,內容的加深又豐富了幼兒的語言。因此,要注意發展語言交往能力緊密與認知能力發展相結合。根據幼兒直觀感知的特點,給幼兒創設條件、豐富生活內容,在實踐中認識世界,發展幼兒語言。在下雪天,讓幼兒去接雪花,實際觀察雪花的形狀,幼兒可以觀察到雪花有六個瓣,是一片片,一團團飄落下來的。引導幼兒欣賞房上、樹上、地上全是白茫茫的一片,美極了。
然后可向幼兒提一些具有啟發性的問題:“這白茫茫的白雪像什么呀?”引導幼兒說:“像雪白的棉花。”有的說:“像白糖。”有的說:“像厚厚的毯子。”幼兒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去形容白雪,欣賞雪景,相應地豐富了詞匯。教師也可讓每個幼兒在一次性杯子里種上一顆豆子,或其他花的種子放在自然角里,讓幼兒仔細觀察種子的生長過程,并要求幼兒用恰當的語言表達出來,如“豆子長出了嫩芽”,“嫩綠的葉子。”通過種植與照料,不僅豐富了知識,也陶冶了情操,使幼兒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美,自然界千姿百態的變化。幼兒生活內容豐富了,思路也就開闊了。讓他們動手、動腦、動口,在幼兒直接感知中豐富知識和發展語言。
二、讓幼兒多看、多聽、多說、多練
孩子只有真正學會了說話,把自己的愿望用正確的語句表達出來,才自由地和人交往,同時也才能更好地接受成人傳授的知識和經驗。在教育工作中,教師應有目的地豐富幼兒生活內容,增長幼兒知識,開拓幼兒視野,培養幼兒多方面的興趣。使他們知道在浩翰的大自然中,有許許多多還不清楚不知道的事情,啟發幼兒的求知欲望。引導幼兒仔細觀察,認真分析思索,擴大和加深對周圍事物的認識和理解,發展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
(一)多看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有計劃地帶領幼兒直接觀察,給幼兒多創造條件。
采用直觀形象的方法,引起幼兒學習的興趣。圖畫讀物是幼兒的精神糧食,是幼兒喜愛的一種文學形式。它形象生動可愛,色彩鮮明美麗,深受幼兒喜愛。欲想發揮圖書作用,也需要教師與家長做具體指導。光知道給幼兒買書不成,還要教給幼兒看書的方法。幼兒不理解書意,也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采用以下幾種方法,指導幼兒看圖畫書。
先教幼兒看書的方法,拿到一組圖畫,要求幼兒先看數碼,或按情節排好順序,然后找出書中的主要角色,記住他們的形象,觀察他們的動作,想象他們在干什么?聯想組合成故事。如此,幼兒雖一個字都不認識,卻能看出畫中的內容,并能根據圖畫內容講述,既豐富了他們的知識,又發展了語言表達能力。
(二)多聽
培養幼兒注意地傾聽,這是發展幼兒表達能力的先決條件。幼兒學習語言,首先要學會聽,聽得準確,聽得懂,然后才有條件正確地模仿――說。講故事是向幼兒介紹文學作品的基本方法。因為幼兒不識字,他們是文學作品的聽眾。將不識字的幼兒引入文學世界,就需要找人給幼兒講,讓幼兒認真地傾聽,達到教育目的。給幼兒積極創設聽的環境,可以是多種多樣的。
如給幼兒聽錄音故事、聽別人講故事;邀請幼兒談話,互相傾聽并交談;帶領幼兒聽多種聲音:樂器的聲音、動物的聲音……讓幼兒聽后模仿,想像,并講出他們聽到的聲音好像在說什么。讓幼兒多聽,是為了發展傾聽和區別周圍聲響的能力,發展幼兒聽覺器官,加強對語言的聲音結構分析。培養幼兒良好的傾聽習慣,要求幼兒會聽,聽得懂,認真聽不打斷別人的話,這也是文明習慣的一種表現。
(三)多練
發展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任務,主要是培養幼兒正確的發音,吐字清楚,豐富幼兒詞匯,并能正確運用。教會幼兒按照漢語語法規則講話。這些內容,都得在語言實踐中學習,掌握。這就要讓孩子多練習,重復地練習,逐漸地掌握。
給幼兒提供多練的機會,創造多練的環境。幼兒的發音不準,教師和家長注意及時糾正、練習,就能掌握得快,說得好。幼兒還經常講出不合乎語言結構的句子,如:“老師,我要一本書,葫蘆娃。”教師就要給予糾正說:“老師,我要一本葫蘆娃的書。”并讓幼兒反復說兩遍。這樣,幼兒漸漸地就會說了。又如“老師,”幼兒經常說成“老希”等,凡屬幼兒用詞不當時,老師就給予糾正,并讓幼兒重復練習。幼兒學習語言,主要靠模仿,因此,我們就需要不厭其煩地讓幼兒多練習。
資料2:
研究證明,兒童語言的獲得與發展是遺傳、環境及教育相互作用的結果,學前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要培養幼兒的語言能力,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幫助幼兒達到發展語言能力的目的。
一、利用閱讀激發幼兒表達的興趣
故事情節引人入勝,會強烈地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和專注力,幼兒自然而然會模仿成人的表情與腔調,復述故事的內容,而故事中問題的解決需要探究原因、方法和結果,孩子會不由自主地提出“怎么樣了”“為什么”等問題。所以幼兒教師要選擇與幼兒生活貼近且能夠理解意義的故事書為素材進行語言學習的訓練。筆者教學發現,《兩只小鳥》是幼兒最喜歡的故事。在講述時,孩子多會提出“他為什么孤伶伶的”“為什么天好冷”“它為什么飛走了”等問題。教師就此進行科學引導,讓孩子對故事中“小鳥”的成長歷程和所處季節變化逐漸加深理解;讓孩子的詞匯與語句表達,也不斷地豐富與升華。當孩子感覺到自己與成人的溝通越來越順暢時,語言表達的興趣也越來越濃,這又促進話語運用的成就感不斷增強,幼兒語言組織的能力也隨之增強。
二、尊重幼兒的選擇
教師不要限制孩子“一定要讀這本書”,要接納孩子對故事中內容的自我認識。有些孩子只對一本書感興趣,連續幾天反復讀都樂此不疲,一副神情專注陶醉的樣子。而有些孩子的興趣比較廣泛,對不同的故事都會表現得很興奮。教師選擇故事要尊重幼兒的選擇,根據幼兒的興趣來確定教學內容,如果孩子感興趣,一個星期就讀一個故事,引導孩子進行深度閱讀;如果孩子不感興趣,一個故事讀一次就夠了。幼兒是獨立性形成的關鍵時期,閱讀內容的選擇也要體現幼兒的意志,教師要正視幼兒正在發展著的自主意識,不強迫他們做不愿意的事情,同時讓在他們重復閱讀中體驗對內容理解與把握的樂趣,這樣才有利于幼兒的語言發展。
三、科學指導幼兒表達
在幼兒沉浸于故事情節之中,語言表達已經是不自覺的心聲流露時,教師應適度駕馭其閱讀活動,科學引導幼兒閱讀思路,推動幼兒的語言發展。如《兩只小鳥》教學,學生有閱讀興趣,問題就越來越多,教師要抓住所提問題,將自然與社會知識融入其中,如將春夏秋冬四季特點與變化、“大哥哥小鳥”帶領幼鳥求生與成長、小鳥與貓的生態關系及人們之間的關系等內容列為主題,與孩子一起討論。這樣涉及詞匯更加豐富,語句表達也更多樣化,訓練了孩子對所講內容進行獨立編碼、再將這些編碼準確傳遞出去的能力。這一過程無疑難度較大,講述時,孩子有時會停頓,思考如何表述,稍停之后,語句又流暢開來;在遇到介詞,量詞不準或缺少主語、賓語時,教師應將正確的用詞、用語予以正面強調而非簡單地否定。在討論問題中,教師還應根據孩子接受程度,隨機揉入關聯詞,建構復合句,以此進一步發展幼兒語言能力。
四、鼓勵家長參與其中
閱讀的引導不僅是幼兒園關注的教學內容,也應該成為家庭重要的親子活動。教師要鼓勵家長參與其中,教師要把每日的閱讀內容通知給家長,讓孩子回到家中,能與父母一些分享和交流。教師還要盡力幫助家長掌握幼兒教育與心理學方面的先進理念,讓家長也成為幼兒語言學習的伙伴,培養幼兒閱讀的興趣和能力。
幼兒早期教育的根本在于為兒童的終身發展奠定最堅實的基礎,提供最廣泛的營養,進而為幼兒提供有利于身心發展的學習經驗。閱讀不僅有助于發展幼兒語言能力,而且有利于幼兒視聽、思維和想象力的發展,有利于幼兒良好品德行為的形成。因此,閱讀應成為幼兒教育的重點內容。
【幼兒園怎樣發展幼兒的語言能力】相關文章:
怎樣發展幼兒的語言能力12-16
怎樣發展幼兒語言能力06-04
幼兒園教師怎樣發展幼兒的語言能力06-04
幼兒園怎么發展幼兒語言能力03-30
幼兒園怎么發展幼兒的語言能力12-09
幼兒園怎樣提高幼兒的語言能力11-28
如何發展幼兒的語言能力03-30
怎樣培養幼兒的語言能力06-04
怎樣提升幼兒的語言能力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