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閱讀好習慣如何在閱讀中培養
語文課堂,應該書聲瑯瑯。閱讀教學,應該以讀代講,披文入情地讀,入情入境地讀,讀中理解,讀中思考,讀中感悟,讀中收獲。好習慣,好人生。那么,學生的閱讀習慣從何而來?我認為最主要的要從語文課堂上而來。因為,習慣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需要日積月累才能形成的。
閱讀是一項重要的語文實踐,通過閱讀,可以從他人的作品中獲得豐富的語文營養。中外名著、報紙雜志中蘊藏著語文金礦,課本中的每一篇課文,都閃現著作者的智慧靈光。只有細心揣摩其中的語言魅力和豐富的情感,才能為我所用,才能提高其語文素養。
低年級孩子年齡小,字詞掌握得少,閱讀往往是囫圇吞棗、蜻蜓點水式的,一知半解。也就是學生的閱讀,大都停留在淺層次,即表面;基本上都是只讀不主動思考,只有在老師的提醒下,才會去思考;另外,如若想讓學生進行深入地思考,那么必須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那么,怎樣習得閱讀的好習慣呢?
我認為是這樣的:
(一)讀熟文章。
首先,借助拼音或工具書把故事、兒歌等文本讀通順;其次,多讀幾遍,把書讀流利,讀熟;第三,做到“三到”。朱熹《訓學齋規》中說:“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看不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誦朗讀,決不能記,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可見,讀書需要用心讀,邊讀邊想。最后,進行批注。要讓孩子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不僅邊讀邊想,還要進行批注(圈出好詞好句,標出所喜歡的內容,或者讀時腦海里閃現出的念頭、想法等內容)。批注閱讀,既是一種個性化的閱讀,又是一種研究性的閱讀,還是一個動態的思維過程。學生在閱讀時,能主動地聯系自身已有的知識經驗,設身處地地與文本對話,在讀中思,在思中讀,留下思考的痕跡,記錄思考的成果,盡顯其個性的獨立閱讀的一面。
下面是一個批注閱讀的片段:
……醒醒,鐺鐺快醒醒。鐺鐺睜開眼睛一看,列車已經到茂茂牧場站了。他急忙伸手去摸自己的翅膀,咦,翅膀怎么不見了?他拍拍腦門、恍然大悟:“哦,原來是一場夢啊!嘻嘻……”【道出理由】
鐺鐺快步來到了茂茂牧場。他抬頭看到蔚藍的天空潔凈如洗,跟剛下過雨似的【高處】。牧場邊上是涌來兩座高大的云山,白凈如雪。它們靜靜地陪伴著小草、呵護著小草【近處】。鐺鐺奮力躍起,這牧場的景色一覽無余。這牧場呀,實在是太大了,一眼望不到邊,遠處與天相接,它們緊緊地擁抱在一起【牧場大】。這牧場呀,實在是太美了,映入眼簾的滿是新綠,這綠猶如泡泡,太嬌嫩了,一碰就要爆炸似的。鐺鐺不敢輕易把腳放下,生怕踩疼了小草【牧場美】。
正在這時,牧場主叮叮說:“大英雄,歡迎您的光臨。老朋友,快下來吧!”鐺鐺如燕子般輕輕落地,踮著腳尖走向好朋友,還不住口地說:“抱歉,小草,讓你們受驚了。對不起,小草,我是不是踩疼了你們?踩傷了你們……”【揭示品質】
(二)復述文章。
書讀熟了,就該讓孩子復述了。第一遍,問答式,即家長提問,孩子回答相關的內容;第二遍,讓孩子自己對自己復述,忘記時可看一看書;第三遍,讓孩子給家長復述,家長可及時提醒孩子遺漏的內容;第四遍,讓孩子用自己的語言整理故事后,再進行壓縮式復述。
(三)討論交流。
首先,孩子和家長讀讀各自喜歡的句子;其次,孩子和家長說說各自喜歡的理由(為什么喜歡這個句子);第三,交流印象最深的情節;第四,各自說說感悟。可以是知識方面的(好詞、好句、好段);可以是所受到的思想教育、思想啟迪;可以是精神上的撫慰或感召;可以是情感方面的熏陶;還可以是心靈上的蕩滌;生活方面的經驗教訓等等。切記:尊重孩子的獨特體驗。最后,探究文章的主旨。也就是讓孩子知道作者為什么要寫這篇文章。
朗讀,可以提高孩子的聽、說、讀、寫的能力,培養孩子對于閱讀的興趣。朗讀是最便宜、最簡單、最古老的教學手段,在潛移默化中,在抑揚頓挫的誦讀中,讓孩子初探繁雜人生和世界萬象。讀書,可以讓人獲得更豐富、更廣闊的思想、感覺和想象。讀故事——學做人要放在第一位。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讀放在第一位,只有讀了,才能有話可說可寫,才能有感而發,才能泉思如涌。只有閱讀充分了,閱讀者進入了故事中,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并與文本、作者進行了心靈的碰撞、思想的交流。那樣,才算是生命的體驗,才是有效的閱讀,才能達到閱讀的目的。總之,閱讀的好習慣應該在閱讀中培養。
【閱讀好習慣如何在閱讀中培養】相關文章:
如何培養幼兒閱讀的良好習慣03-31
培養孩子閱讀心得02-14
生活如椅子 閱讀附答案06-20
如何培養幼兒閱讀能力03-17
幼兒閱讀能力如何培養08-11
如何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08-21
怎么培養幼兒閱讀興趣03-29
幼兒閱讀興趣怎么培養03-24
如何培養幼兒的閱讀能力04-13
如何培養小班幼兒的閱讀能力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