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領導者的領導力體現在哪幾個方面
在領導力的思想、言語、行動三者中,言語也許還相對更為重要,言語可以反過來影響我們的思想,言語還可以推動行動。所以,領導力是“說”出來的。有一些領導力的口訣,能夠幫助你更好地采取領導力的行動。下面就是jy135網為大家整理的領導者的領導力體現在哪幾個方面的經驗,希望能夠幫到大家。覺得有用的朋友可以分享給更多人哦!
發揮領導力到底要說哪十句話
1.承擔責任——我來!
發揮領導力,你要說的第一句話是:我來。這句話對應的“領導力十律”的第一律——承擔責任。
發揮領導力是要去解決問題,而且是要解決難題。卓有成效的領導者的共同點,是他們都說了“我來”,他們都說了“”我來解決問題”。
在遵義會議上,毛澤東站出來說我來解決問題;同樣,甘地領導了印度的獨立,沒有人要求甘地這么做,是他主動站出來解決了問題;還有馬丁?路德?金,他領導了美國的民權運動,并沒有哪個上級要求他,是他主動站了出來;還有張瑞敏……
因此,發揮領導力的第一步是承擔解決問題的責任。領導的職位本身就蘊含了對你來解決問題的期待,意味著責任。怎樣承擔責任?就是說:“我來!”這是領導力的第一句話。
2.解決難題——我不知道。
發揮領導力你要說“我不知道”。它對應的是“領導力十律”的第二律——解決難題。
領導者要說“我不知道”理由有三:一、“君子不器”,對技術性知識我不知道。二、面對挑戰性難題,我真的不知道。三、要動員群眾,即使我知道,我也可能說我不知道。
說“我不知道”有三點注意事項:第一、你不能只說“我不知道”,你還要說“我知道”,不知道要必須要跟我知道結合起來;第二、在有權威的時候說“我不知道”在別人已經承認你的職位權威或者知識權威的時候,你可以有選擇地說“我不知道”;第三、“我不知道”往往不能單獨說。比如在說“我不知道”之前你應該說“我來”。這個事情“我來”,但是“我不知道”。“我來”表示你承擔責任,但是這個問題是個難題,“我不知道”怎么解決。
解決難題首先要界定問題,其次發現解決方案,最后實施解決方案。這三方面都要求領導動員群眾。領導力是從難題出發的,領導者是解決難題的人。看見難題他不退縮,他說“我來”,他愿意解決,而且能夠動員群眾去解決。
3.密切聯系群眾——你覺得呢?
領導力的第三句話是:“你覺得呢?”這也是最重要的“領導力問題”之一。所謂的領導力問題,就是領導力含量最高的提問。它對應“領導十律”的第三律——密切聯系群眾。
與群眾建立關系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就算你動員群眾去解決一個難題,也應該跟他建立關系,因為解決難題要求群眾改變,你跟他建立了一個良好的關系,他會更愿意聽你動員,更愿意投身改變。更何況,卓有成效的領導者不是動員群眾解決完一個難題就散伙了,跟群眾建立好關系,他們才愿意追隨我們去解決一個有一個難題。
了解信息和建立關系,這是密切聯系群眾的兩個方面,這兩個方面相互交叉且都要求我們問:“你覺得呢?”
問“你覺得呢”,一個是從姿態上建立關系。不要等到對方來請示匯報時才問,你可以主動去問,表示你尊重和重視對方的意見,有利于建立良好的關系。
問“你覺得呢”,還從信息交換的角度建立了關系。兩個關系越好的人,他們之間共享的信息越多。你們之間分享的信息越多,彼此了解就越多,就越有利于工作上的合作。
問“你覺得呢”還有第三個功能,是啟發對方。
4.講故事——我講個故事……
這句話后面是省略號,也就是說你講完這句話之后,就該接著講個故事。它對應“領導力十律”的第四律——講故事。
在動員群眾解決難題的過程中,講故事有特別的重要性。難題是錯綜復雜的,道理又很難講清楚,而故事的內涵是很豐富的,講道理不一定能講清楚難題,而用一個故事能夠把它生動形象地講出來。更關鍵的原因在于:故事推動群眾改變。
講故事首先要講正確的故事,然后才是正確地講故事。什么是正確的故事?有四種重要的領導力的故事:“我是誰”的故事、“我們是誰”的故事、“我們向何處去”的故事以及“我們為什么要變革”的故事。
如果你能就企業的每一個價值觀,隨時講出十個“我們是誰”的故事,那么,你的企業即使不是偉大的企業,也已經離偉大不遠了。
5.當老師——我教你。
這句話對應的是“領導力十律”的第五律——當老師。
狹義的領導力是解決挑戰性難題,廣義的領導力則把管理包括在其中,你既要解決技術性問題,又要解決挑戰性難題。解決技術性問題,你很可能知道答案,你教人就行了。解決挑戰性難題,需要動員人去改變,這是育人的工作。
領導要用人之長,他需要問:“你想怎么做?”要了解對方擅長的方式,才能夠用人之長;同時,教導下屬包括要及時反饋,要經常性去關心進度,提出幫助;再進一步來說,一位偉大的領導者要教導下屬,他們工作的意義是什么。
6.從失敗中學習不要緊。
這句話對應的是“領導力十律”的第六律——從失敗中學習。什么時候說呢?失敗的時候說。不管別人失敗還是自己失敗,都可以說這句話。這句話也可以說是:“失敗了?不要緊!”
一個美國記者曾經問日本著名企業家稻盛和夫,你的企業為什么那么成功?稻盛和夫只回答了一點,他說,也許是當一名員工失敗的時候,我們從來不懲罰他。
組織中的失敗一般可以概括為六種類型:①無視規章制度②粗心大意③能力不足④流程缺陷⑤難料風險⑥探索創新。最應該鼓勵的失敗,是那些探索創新的失敗。一個組織、一個企業乃至一個人,都需要創新,“不創新是等死”,但是我們要避免“創新是找死”。
7.反思——你/我學到了什么?
這句話對應的是“;領導力十律”的第七律——反思。
剛剛說完“失敗了?不要緊!”一定要接著問一句:“你/我學到了什么?”要從失敗中學習。經驗只有通過反思才可能變成知識。反思的核心,就是問:“你/我學到了什么?”
反思的過程,可以分成七步:第一步“知”,你要知道有值得反思的經驗發生。這個經驗可以是失敗,也可以是成功;第二步“止”,發現有值得反思的經驗后,就停止行動,走上看臺,進入反思空間;第三步“定”,把注意力集中在你反思的經驗上,回憶清楚當時發生了什么事情;第四步“靜”,不僅搞清楚當時發生了什么,而且理清自己當時的思緒,行動背后的思考過程是什么;第五步“安”,不僅搞清楚自己當時想什么,而且回憶清楚自己當時的感受是什么,而現在要把這些感受“放下”;第六步“慮”,重新思考,這是反思的關鍵步驟。當初行動的時候,已經思考過一次,現在回過頭來,換個角度再來思考一次;第七步“得”,得出可以實踐的結論,指導自己的行動。
如果你引導別人反思,就要引導別人自己得出自己行動的結論,也要遵循這七步。知、止、定、靜、安、慮、得,這七個字出自儒家典籍《大學》,我們用中國古代傳統思想結合現代領導力理論來講反思。
8.深思——為什么?
這句話對應的是“領導力十律”的第八律——深思。領導力是動員群眾解決難題,一般的思考是不足以解決難題的,所以要深思。
比“怎么做”更深入的,是“為什么做”的思考模式。你如果知道“為什么”說這句話,你就懂得在各種情形下加以變通,你可能沒有直接說這句話,但是用行動體現了這句話的實質。在組織中,有三種思考模式:一種問“做沒做”;一種問“怎么做”,或者問“做沒做好”;還有一種問“為什么做”,或者問“做沒做對”。
問“為什么”有四種運用:決策思考、系統思考、比喻思考和整合思考。針對長期的全局性的問題發現一般解稱之為“決策思考”,做決策的人一次性解決重復問題,或預防出現類似問題;系統思考,就是中國人所說的全局思考、長期思考;比喻思考就是用一個東西來理解另一個東西,這是人類最基本的一種思考方式,用容易理解的事物來幫助我們理解更難理解的事物;而整合思考所要求的不僅是“為什么”,還要說“為什么不”。與整合思考相對的叫“或”式思考,就是“要么A,要么B”,整合思考是“和”式思考,是“既要A,又要B”的思考方式。平庸的企業都是“或”式思考,兩個好東西,它只能二選一,而偉大的企業都是整合思考,兩個好東西,我要同時做到。
9.認識自己——我是誰?
“我是誰?”它對應的是“領導力十律”的第九律——認識自己。問這個問題,至少應該問五個具體的問題:我擅長什么?我熱愛什么?我的機會是什么?我的愿景是什么?我的價值觀是什么?
用人的真理只有四個字:用人之長。如果你并不清楚自己擅長什么,那么建議去問別人:你覺得我擅長什么?為什么你覺得我擅長這個?舉個例子。
作為經理人,還要知道自己擅長的工作方式是什么。這是管理大師德魯克非常強調的一點。他說有兩種基本的學習方式:閱讀和傾聽。大多數人都可以分為閱讀型和傾聽型這兩種。你不僅要知道自己是閱讀型還是傾聽型,還要知道自己的上司是閱讀型還是傾聽型的。如果你的上司是閱讀型的,你就別老給她打電話,別老找他當面匯報工作,你就給他寫郵件、寫報告。如果你的上司是傾聽型的,你就得反過來。
每個人都要問“我是誰”。領導力的修煉,其實就是人生的修煉。悟性高的人可以在三個方向延伸開來:①我是什么樣的領導?具體來說可以問:我擅長的領導方式是什么?我領導的團隊的價值觀是什么?②“你是誰”,引導你的下屬去問“我是誰”。③“我們是誰?”在團隊、組織層面警醒大反思。問:我們擅長什么?我們熱愛什么?我們的機會是什么?我們的愿景是什么?我們的價值觀是什么?
10.成為自己——我該是誰?
這句話對應的是“領導力十律”的第十律——成為自己。
現在的你可能還不是你自己,或者說不是一個理想的自己,你可以是一個更好的自己、更新的自己,這需要你去創造出來。這個過程,也可以說是“成為自己”的過程。成為自己,就是創作自己。要創作一個怎樣的自己呢?你要問:“我該是誰?”
有四個更具體的問題:
1、我該是我想成為的自己,還是別人像我成為的自己?
2、我該是這個角色的自己,還是那個角色的自己?
3、我該是追求結果的自己,還是堅持原則的自己?
4、當兩個原則沖突的時候,我該是堅持這個原則的自己,還是堅持那個原則的自己?
管理的難題往往涉及選擇,而領導力的難題涉及的是抉擇。面對抉擇,我們還是要盡量整合思考。既然是抉擇,就說明魚和熊掌都很重要,我們要努力看看是否能兼得。
領導力包括哪些方面?什么是領導力?
很多學者認為,權力性影響力的基礎通常有3個方面:
(1)強制性
由于領導者具有“法定”的對下屬的控制權,并有能力懲罰下屬,使他們遭受痛苦和損失。下屬為了避免懲罰而被迫服從領導者的意愿,接受領導者的管理。
(2)獎賞權
也是由于“法定”的權力,領導者可以獎勵下屬,只要下屬滿足領導者的要求,合乎領導者的意愿,就可能獲得獎勵。因此,下屬為了獲得獎勵,而選擇愿意接受領導者的管理。
(3)法定權
法定權源自人們的傳統觀念和社會規范。人們往往認為領導者被授予了合法的權力,那么他們就應該服從領導者的管理,接受其指揮。
情況通常是:一個領導者在組織中的地位越高,擁有的權力也就越大,則他所具有的權力性影響力也就越明顯。
權力影響力大體上可分為規劃力、決策力、組織力、激勵和應變力。
(1)規劃力
規劃就是個人或組織對未來整體性、長期性、基本性問題的思考和考量,并據此來制定比較全面長遠的發展計劃。規劃力就是關于這方面的能力。作為領導者,能夠對事情,特別是對重大事情進行規劃,以保證事情朝著自己預想的方向發展。
(2)決策力
決策力就是對所要處理的事情的一種判斷、處理的能力。它可能是一種經過思考后的理性行為,也可能是一種條件反射、習慣反應或本能反應等非理性的行為。對于一個現代領導者來說,面對變幻多端的市場環境和復雜多變的經濟形勢,是否可以對問題進行準確合理的決斷,關系到組織的生存發展。因此,科學正確的決策力是現代領導者必須要擁有的能力。
(3)組織力
簡單說,組織力就是設計組織結構和配置組織資源的能力。組織力是團隊的靈魂,有效地組織團隊能夠讓團隊利益最大化。領導者要具備較強的組織力,能夠合理設計組織結構,科學配置組織資源,帶領組織成員實現組織目標。
具備好的組織力可以讓領導者獲得下屬追隨的能力,領導者能夠使追隨者心甘情愿集合在自己身邊,并引導他們自覺地沿著一定方向前進。
(4)激勵
激勵指激發人的動機和內在動力,使其心理過程始終保持在激奮的狀態中,讓入朝著所希望的方向前進。
激勵是組織領導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是領導力的重要組成要素。領導者適當的激勵能夠促使下屬更加有效地去完成工作任務,積極朝著組織目標前進。
(5)應變力
簡單說,應變力就是隨機應變的能力。應變力最可體現領導者思維的能力,因為社會發展日新月異,沒有一種規章制度能適應所有的情況。面對變化多端的形勢和環境,領導者要具備強大的應變力,及時調整、改進制度,使其適應新情況和新變化。
領導者要調整、改進的不僅僅是制度,還需要對人、財、物做出及時的調整,以改善組織存在的不足,努力使組織在變化中求得生存和發展。
非權力影響力又可以稱為“自然影響力”,它不是通過領導者職務、身份、地位等對被領導者產生的影響,而是通過領導者自身的思想、品質、修養等對被領導者產生的影響。非權力影響力通常是深遠而持久的。非權力影響力主要包括思想力、個人魅力等。
(1)思想力
思想的力量無比強大,“謀先事后者勝,事先謀后者敗”,“思想改變行動,行動改變命運”,“世界上有兩種東西最有力量,一是寶劍,二是思想,而思想比寶劍更有力量”。這說的都是強大的思想力。
領導者的思想力是領導者秉持的價值觀以及對事情見解的體現。領導
者應具有正確獨特的見解和科學完善的價值觀,并能把自己的價值觀變成組織內外部的價值觀,使組織更具有凝聚力,吸引他人追隨。
(2)個人魅力
個人魅力是個人人格力量以及個人閱歷、聰明才智所衍生出來的一種影響力。超強的人格魅力會像魔法棒一樣具有吸引人的力量,會深深吸引住他人。它不會因個人權利變化而變化,也不會因位置的轉移而消失,而是作為獨立的個體而長期存在。
【領導者的領導力體現在哪幾個方面】相關文章:
領導者如何提高領導力12-20
領導力包括哪些方面09-20
領導力涉及到哪些方面08-04
老板和領導者的區別08-03
領導者如何管理團隊03-16
領導者的情緒管理技巧04-21
領導者如何與下屬溝通10-09
領導者的有效溝通技巧08-09
領導者必須具備的能力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