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班主任該如何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品質
學校的教育和教學,一方面向學生傳授科學文化知識,同時也要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和優良的道德品質。下面小編為你帶來班主任該如何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品質!
班主任該如何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品質 篇1
當今,我們培養的學生,應該是適應能力、競爭能力和應變能力都要日益增強的創新人才。因此,在素質中對學生進行“德”、“才”兩方面的培養是極其重要的。而學生的心理健康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效率和精神面貌,也直接關系著培養出來的人才素質。美國心家特爾曼曾經說:“取得成就的因素不在于智力、學歷等,而在于是否具備有自信心、進取心、意志力等健康心理品質。”在某種意義上說,健康的心理品質是人的重要素質,是21世紀的呼喚,也是創新人才的通行證。而在小學生中,影響心理健康問題的因素主要是過敏傾向、自責傾向及學習焦慮等。所以,醫“心”、育“心”,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品質是班主任不容忽視的一項工作。
那么,在班工作中如何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呢?我有如下幾點體會:
一、創設“互愛”的班級人際關系環境。
馬克思和恩格斯曾經指出:“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人的活動,無論是心理活動還是行為活動,都是由一定的環境條件所激發,其活動過程受環境條件所制約,而活動由反作用于環境,改造著環境條件。”而教育專家也認為,環境對學生身心的影響較大,心理健康教育應該滲透在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實踐及社區教育之中。對于學生來說,接觸時間最多的應該是班集體。只要班級人際關系融洽,就易形成民主、和諧、上進的情感氣氛,就有利于學生間、師生間的思想、情緒、情趣、情操等的相互感應,并有益于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
為此,我著手抓了如下兩個方面:
1、班主任與學生的關系。
班主任是一個班集體的教育者、組織者和領導者,班主任必須關心和熱愛學生。班主任是否關心和熱愛學生,主要受其理想、信念、教育觀點、職業道德和事業心支配,富于理性特征。而學生對教師是否尊敬和信賴往往是靠學生的主觀判斷和情緒體驗來決定的,有很大的片面性和不穩定性。這樣,師生之間就要多接觸。(班主任)作為班主任要經常深入班級,多找學生談心,了解和熟悉每一個學生,體察學生的心理動態,為他們解決實際困難。要讓學生感受到你在關心和愛護他,在不斷地接觸過程中,學生時刻感受著你的溫暖,心理距離逐漸縮短,這樣學生的心理障礙和思想的片面性也隨之消除,師生的感情更加融洽,班級穩固向前發展。
2.同學之間的關系
同學關系主要指同學之間心理上的關系。在交往過程中,心理距離近的同學,心情舒暢,無所不談。如果一個同學與班內多數同學有矛盾,他的心情不可能愉快,整天都會處于抑郁、孤獨和憂傷之中。同學之間的這種關系是如何形成的呢?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缺乏心理溝通,是非標準不一,難以形成心靈的默契。對此,我教育學生要傾注對同學全心的愛,對待同學要有一顆寬容之心,對同學要以誠相待,以自己的真情去感動同學,并要增強自身的責任感。
二、讓學生在活動中去鍛煉,并體驗情感。
學生在活動中的意志力是在克服困難中表現出來的,并在克服困難中成長的。馬克思說:“在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艱苦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
因此,為培養班集體堅強的意志品質,就必須把他們放在活動中去鍛煉。困難和挫折好像是學生前進道路上遇到的一條條攔路河,作為班主任不應該背著學生涉水而過,而應該設法提供舟楫,讓他們自己走過去。當學生遇到困難和挫折時,我首先幫助學生客觀分析遇到的困難和挫折,保持沉著,面對現實,堅定信心,然后采取對策,排除障礙,毫不動搖的朝著既定目標邁進,最終實現自己的愿望。記得在今年的校運動會上,全班同學齊心協力,賽場上的運動員奮力拼搏,校道上的啦啦隊熱情加油,可總分排名竟是年級的尾巴,聽到這個消息,全班同學不約而同地沮喪著臉。看到這種情景,我既高興,又為他們感到難過,高興的是說明每個同學都具有強烈的集體榮譽感。對此,我首先讓全班同學找出這次失利的原因,然后商量對策,最后對他們說,只要盡力了就行了,今后繼續努力。這時,全班同學又露出了充滿希望的笑容。
三、正確對待學生的情感障礙及行為障礙等,給予學生及時的心理疏導。
在班上,我組織學生開展多種形式的心連心、心里話、小小心理輔導員等活動,培養學生從不同的心理角度去尋找“打開心靈鎖”的`鑰匙。作為班主任,我主要采用了三種方法來了解并疏導學生:
一是觀察法。在狀態下,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考察,即通過“聽其言、觀其行”來掌握學生的情況。例如:有的學生由于某種疾病上課精力不足,作為班主任應該觀察到,及時地給予關心、體貼,并組織班集體幫助他,鼓勵他多參加文體活動,注意鍛煉身體。從而增強了學生的意志力。作為班主任,只要勤于觀察、善于觀察,就能及時給學生進行疏導。
二是談話法。通過親自與學生交談,獲得學生信息,可以深入地了解學生的思想和個性,跟學生的談話方式有多種,根據需要可找學生個別談心,也可找班干或小組漫談,還可對全班進行專題談話。無論哪一種形式,都要做好充分的準備,注意談話的態度,還要照顧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個性特征。例如有一次,班上有兩個女孩因一點小事而互相爭吵誰也不理誰。這時,我并沒有馬上對兩個孩子講一番同學之間應該和睦相處互相理解體諒的道理,而是先讓一個說完自己的理由,然后讓他們面對面地說說自己的理由,這時候,兩個孩子的聲音越來越低,表情也越來越不好意思。最后兩個孩子都對我說:“老師,我們倆都有錯,現在我們知道自己錯在哪里了。”這樣一來,這兩個孩子的心結也就解開了。
三是上好心理健康輔導的班會課。實踐證明,針對班集體中近期出現的一些現象,利用班會課來醫“心”、育“心”的效果非常顯著。在上課時,我首先做到目標明確,圍繞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和健全人格的總目標,確立了一系列的子目標,如:協助學生正確認識自我;發展良好的人際關系和社會適應能力;培養樂觀進取的人生態度;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態度,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促進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學業的提高。其次做到內容具體,有針對性,圍繞學生的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設計一系列的課題,例如:怎樣提高自己的交往能力、如何正確地面對父母的責備等等。再次,要注意方法的靈活性、多樣性、適應性、有效性,我常常根據學生的實際和內容的需要恰當的運用討論法、認知法、活動操作法、表演和角色扮演法以及行為訓練法。讓學生在班集體中輕松、愉快、自由的氣氛中學習,正確地認識自我表,調整自己的心態,提高抗挫折的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
總之,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品質是班主任工作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方面,它能使學生通過了解自我的動機,不斷正確認識自我,增強自我調控、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增強自尊心、自信心,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
班主任該如何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品質 篇2
12月18日下午,網上熱傳一名佛岡女生被多名少女脫光衣褲毆打的視頻,該視頻一曝光就引起了社會的巨大反響。后來,視頻中被打女生黃某在母親陪同下到城東派出所報案。經調查,涉案者范某承認懷疑黃某背后講她壞話,召集多名未成年人毆打黃某,并強行脫光受害人的衣服拍攝視頻傳播到同學圈的違法事實。
這件事引起了大眾的反思:現在中學生的暴力事件不斷,起因往往都是一些小事——覺得別人說自己壞話、不小心推撞了一下等等。當代中學生的心理素質成為了大眾探討的重點。學校、家長應該怎樣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呢?
如何培養健康的心理素質
1、進行適當挫折教育
家長有必要對孩子進行恰當的挫折教育,鍛煉孩子在因難和挫折面前不低頭的堅強意志和性格,并通過家庭中寬松氛圍營造,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生活方式,使孩子形成客觀、寬容、忍耐及和諧的心態。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在挫折面前泰然處之,保持樂觀與自信。
2、建立科學的生活方式
學生的學習往往負擔較重,心理壓力較大,為了保持長期學習效率,必須科學地有規律的'安排好每天的學習、鍛煉、休息。同時,學生還要學會科學用腦,用腦時間長了可以打打42式太極拳緩解用腦壓力。
3、培養忍耐力和自制力
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幼兒園老師給每個孩子一塊糖,并告訴他們:“現在吃,就只給一塊,如果能忍一小時后再吃,可以再獎勵一塊。”以后的跟蹤調查的結果顯示,凡是那些能忍耐的孩子成功率大大高于不能忍耐的孩子。這在心理學叫延時效應,或延時滿足。許多孩子辦事虎頭蛇尾,缺乏意志和耐性,長大以后事業上也少有成功。那么怎樣培養孩子忍耐力呢?比如,幼小的孩子急于喝奶時,不要馬上滿足他,讓他哭一會兒,一邊慢慢和他說話,一邊拍他的后背,然后再給他吃,忍耐時間逐漸加長,從幾秒到幾分鐘;對每次都把零花錢很快花光的孩子,家長可以說:“如果你能忍住一星期不花零花錢,下周可以加倍給你,你可以攢起來買你需要的大東西了。”孩子遇到困難,家長不要馬上給他幫助,而是鼓勵他堅持一下,忍受挫折帶來的不愉快,很快就會成功的。
4、懂得如何處理沖突
沖突是大多數人會選擇回避的,甚至于有些人為了使生活中沒有沖突,盡量避免自己和他人出現不同的意見。其實,不同意見與沖突,反而可以激發活力與創造力,同時也是競爭意識的表現。如果為了維持和平,回避與他人的沖突,反而可能會被他人,從而更加嚴重地缺乏面對沖突、解決沖突的能力。這種心理,也容易導致職場失敗。因此,要想贏得職場成功,必須學會處理沖突,懂得如何將自己的不同意見表達出來,這恰恰能使領導發現你的與眾不同,為自己奠定了成功的基礎。
5、認識自我,培養自信。
眾所周知,愛因斯坦是偉大的科學家,然而很多人不知道他在小學時卻是一個“笨小孩”。有一次老師叫每個學生做一小板凳,當他拿出自己做的板凳時,同學們都大聲嘲笑起來。他告訴大家,這個不象樣的板凳,是他做的第五個,前幾個比這個還要差。很顯然,小愛因斯坦有一種自信心理,他相信自己能做好板凳,事實上也是一次比一次做得更好。正是有這樣一種自信心,才使得他有科學的道路上不停地攀登,最終取得豐碩成果。我把這個故事告訴學生,讓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的潛力,相信自己通過努力一定會獲得成功。在鍛煉中挑戰自我培養自信。在鍛煉中不斷增強了自信心理。
班主任該如何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品質 篇3
大專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十分重要,特別是對學生以良好的心態,走入社會,走上工作崗位起著基礎性作用。因此,應根據他們遇到的實際問題和個體特點,針對性地解惑釋疑,創造大專學生成長、成材的良好氛圍和環境。
一般來講,大專學生剛踏入校門就有一種自卑心理,多數是因幾分之差沒有進入本科院校,因此總覺得低人一等。隨著學習生活的進展,就業思想壓力越來越大。有的認為所學專業不是“熱門”,學習動力不足;有的認為公務員隊伍“凡進必考”,成百上千人競爭一個崗位,大專學生競爭力不強,缺乏自信;還有的受社會上一些負面東西的影響,甚至看不清社會發展的主流,對人生前途模糊和迷惘。而由于大部分大專學生是獨生子女,平時嬌生慣養,不少學生又是第一次走出家門,備感孤單。因此,對大專學生的心理問題,學校和教師應該認真對待,正確引導。
對大專學生健康心理的培養,要著眼于培養祖國的接班人和建設者這個大目標,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價值觀,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
首先,要提高教師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和水平。要研究怎樣培養大專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從根本上解決大專學生的心理問題。要在各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在提高教學效率的同時,促進學生身心發展。要掌握基本的心理疏導方法,在平時教學中注意觀察學生動態,分析學生心理,對學生充滿感情,及時給學生做耐心細致的思想工作,解除他們心中的疑惑。要針對學生產生心理障礙的實際問題,從源頭上梳理分析,解除疑惑。
其次,要營造和諧文明的校園環境。要不斷凈化、綠化、美化校園,改善教學設施,創造賞心悅耳、輕松愉快的校園環境;要根據專業設置,建立社會實踐與實習基地,增強學生學習興趣,開闊學生的眼界,提高學生的能力;要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如各種比賽、表演聯誼等活動,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合作,增強凝聚力,提高榮譽感;要加強校風、學風、班風建設,形成文明和諧、團結向上、積極進取的良好氛圍。
再次,要積極與家庭社會配合,營造全方位健康向上的成長環境。可以通過與家長聯系、溝通,使家長對心理健康知識深入了解,增進與子女的情感交流;對于家庭殘缺、生活困難的學生,要與學生所在社區加強聯系,讓他們感覺到社會大家庭的溫暖。要積極與社會群團組織聯系,開展互動聯誼活動,為大專學生了解社會、錘煉意志,實現價值提供平臺和機會。
班主任該如何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品質 篇4
現代心理學通過大量的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理論:無論是性格的整體結構,還是人格的某方面的性格特征,都是在遺傳與環境兩個因素的交互作用之下,逐漸發展而成的。心理學研究還認為,人的性格是隨年齡的增長而不斷發展變化的,一般經歷四個階段:5~12歲是性格形成期,12~17歲是性格定型期,18~55歲是性格成熟期,56~65歲是性格更年期。小學生正處于性格形成而尚未定型的階段,是塑造性格的關鍵期。如何加強引導,使小學生形成穩定、健康的良好心理,避免小學生進入心理歧途,是小學教育的一項很重要的工作,需要教師和家長共同努力來完成。
一、創建新型的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組織管理模式
建立校園心理健康交流網絡平臺,開設學校與家庭、校長與教師、教師與家長的聯絡窗口,營造以人為本的和諧教育環境,全面促進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發展。建立每月(周)固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日,采用家庭走訪、電話交流及校長與教師、教師與家長、教師與學生心理健康專題座談會、校長媽媽信箱和老師媽媽窗口等形式,使心理健康聯絡窗口開啟并正常運行,這樣就能使信息交流更加通暢,學校管理者能及時了解教師、家長、學生的心理健康情況,分析教師及學生產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根源,便于學校心理健康管理機構采取有效的措施,及時糾正教師、家長及學生的心理問題。科學、合理的心理健康管理機制,可以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種力量既相互分工,又密切配合,從而全面發揮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二、構建科學的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方法
設置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實現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標的主要途徑和手段,是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系統的重要組成要素,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系統中起核心、中介和橋梁的作用,使小學生在學校課堂情境中獲得關于心理健康發展、心理素質提高方面的經驗,改變和糾正小學生的心理問題,使學生形成健康心理。學校要利用自身的教育資源,設置心理健康教育輔導課,依據不同年級學生的特點,設置專職或兼職的心理輔導教師,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正常的教學體系中。采用多種教學形式,開展多種教育活動,寓教于樂,使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得到正確引導。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主動探索、自我感知為主線,以他助、互助、自助為機制,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學生自我教育活動。由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形成的學校心理輔導,以學習輔導、人格輔導、生活輔導為基本內容,指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適應、學會生存、學會做人。
三、加強學校教師心理健康教育,提升教師的心理素質
以往的理論及實踐已經證明,小學階段是人成長階段中模仿力最強、可塑性最大、是非認知能力最弱的階段,這個階段的小學生往往模仿家長、教師或同學,教師的言行對學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塑造有相當大的影響力,絲毫不遜于家長。因此,教師要以身作則,以良好健康的心態營造良好的教學氣氛和教育環境。具有健康心態的小學生對教師充滿了尊重和敬佩,認為教師的言行都是正確的,如果教師自身素質不夠,修養不足,在具體的言行中會表現出語言粗魯、行為失控或言行不得法。教師如果生活或工作中遇到挫折表現出不良情緒,往往會把不良的情緒傳達給學生,這些都對學生心理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直接或間接地對小學生心理造成較大的影響。一個整天在學生面前怨天怨地的教師,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教育出不抱怨社會和他人、對自身和社會充滿信心的學生;一個不知道或不主動幫助他人的教師,又怎能讓學生學會主動幫助別人。對教師心理教育的重要性,絲毫不亞于對學生健康心理培養的重要性,加強教師隊伍的心理健康教育,培養一批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隊伍,也是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題中的一項重要內容。
四、建立親密的師生關系,進行親情化
教育教師要加強和家長的聯系,關心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使學校教育在改變小學生不良心理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小學階段的學生依賴感比較強,和社會的接觸面也比較窄,有什么挫折煩惱無處傾訴或無法解決,時間一久就會造成心理問題。小學生缺乏自我保護意識,在家庭中把家長作為依賴的對象,在學校就把教師作為依賴的對象。在家中還有可能和家長傾訴,但是小學生的有些不良情緒往往是在家中產生的,因此就需要和教師傾訴。教師應該關心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通過課堂教育和課后開展的各種有意義的活動,多和學生接觸,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給予學生更多的幫助和關愛,使學生在學校也能感受到親情。教師通過親情教育了解到學生的心理產生問題的原因后,要及時和家長取得聯系,通過學校和家庭的雙重教育共同完成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總之,學校和教師要時刻理解“教書育人”的真正含義,不但要完成給學生傳授知識的職責,而且要兼顧育人的職責,這就需要教師本著“十年樹木,百年育人”的觀念,時刻把培養學生健康向上的心理作為自己的重要職責,完成教書育人的任務。
【班主任該如何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品質】相關文章:
如何培養健康的孩子10-24
我們該如何關注父親的健康08-04
該如何培養孩子表達能力12-20
該如何培養孩子生活自理能力03-17
該如何培養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08-24
如何培養健康飲食習慣08-18
班主任該如何管理學生09-16
該如何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12-20
關于家長該如何培養幼兒良好的喝水習慣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