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夏至怎樣養生
夏至到了,我們該怎樣養生呢,下面小編為大家介紹關于夏至養生的常識,歡迎大家閱讀。
夏至怎樣養生
1養心
夏至到,天氣炎熱,讓人煩躁不安,此時養生注重“心靜自然涼”。嵇康《養生論》對炎炎夏季有其獨到之見,認為夏季炎熱,“更宜調息靜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熱亦于吾心少減,不可以熱為熱,更生熱矣。”即“心靜自然涼”,這里所說就是夏季養生法中的精神調養。
2起居
起居調養,以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衰的變化,宜晚睡早起。合理安排午休時間,一為避免炎熱之勢,二可恢復疲勞之感。每日溫水洗澡也是值得提倡的健身措施,不僅可以洗掉汗水、污垢,使皮膚清潔涼爽消暑防病,而且能起到鍛煉身體的目的。另外,夏日炎熱,腠理開泄,易受風寒濕邪侵襲,睡眠時不宜扇類送風,有空調的房間,室內外溫差不宜過大,更不宜夜晚露宿。
3運動
夏至運動宜在清晨
運動調養也是養生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夏季運動最好選擇在清晨天氣較涼爽時進行,鍛煉的項目以散步、慢跑、太極拳、廣播操為好,不宜做過分劇烈的活動,若運動過激,可導致大汗淋漓,汗泄太多,不但傷陰氣,也宜損陽氣。
4飲食
食苦酸咸助平和
飲食調養,有夏時心火當令,心火過旺則克肺金之說(五行的觀點),故《金匱要略》有“夏不食心”的說法。根據五行(夏為火)、五成(夏為長)、五臟(屬心)、五味(宜苦)的相互關系,味苦之物亦能助心氣而制肺氣。
夏季又是多汗的季節,出汗多,則鹽分損失也多,若心肌缺鹽,心臟搏動就會出現失常。中醫認為此時宜多食酸味,如烏梅、李子、楊梅等以固表,多食咸味以補心,如牡蠣、龍骨、海帶等。
《素問·臧氣法時論》曰:心主夏,“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耎,急食咸以耎之,用咸補之,甘瀉之”。按中醫學的臟與臟之間的關系講“腎無心之火則水寒,心無腎之水則火熾。心必得腎水以滋潤,腎必得心火以溫暖”。
甘溫助陽祛濕
夏至是陽氣最旺的世界,這個節氣對應《周易》乾卦,六爻皆陽,意思是天地間的陽氣達到極致,此后陽氣將漸消而陰漸長。這個時候陽氣向上向外散發,天氣炎熱,但是夏季“陰氣在里”,容易生冷生寒,地下則表現得相當陰冷。聯系中醫中天人合一的理論,人體其實也是一樣,自從冬天過后,人的氣機慢慢向外發散,發散到夏至,同樣形成一種陽氣在表而內部陰寒的情況。
《傷寒論》說:“陽氣在表,胃中虛冷”。對于陽虛體質的人來說,夏至是補陽最好的時候,特別是陽虛體質之人,可適當的吃些生姜、羊肉,狗肉等甘溫助陽食物。
夏至之日后雨水日多,濕熱交蒸,潮濕充斥,為一年中濕氣最盛的季節。脾為濕土之臟,主運化,胃為水谷之海,主受納,濕土同類相招,同氣相求,終歸脾胃。”因此對痰濕體質之人建議選用健脾祛濕補中氣的食物如小米、薏米、陳皮、白扁豆、赤小豆等。
重視午飯
午時人的心經最旺,午時正是一天的夏至,夏至為一年的.陰之始,午時也是一天的陰之始,陽氣開始下落,陰氣開始上升。所以每天陽氣的收藏應該從午正開始。陽氣能否收藏好,午餐很重要。
《黃帝內經》有云“味厚則泄,薄則通……少火生氣。”味薄即味淡,五味都應淡而平和。當下天地之間的氣偏濕,吃辣可以燥濕,午飯有微辣即可。如果午飯吃辣過多,或吃得過飽過脹,陽氣發散太過,會影響之后的陽氣收藏,人會因陽氣不收浮於體表及四肢而感到煩熱。
5經絡養生
至陽穴就是在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處。為什么開始就強調這個“七”呢? 有一個特殊的含義。在十二地支當中,陰陽的興盛正好是六支,比細氣從子時開始升發,到時達到極點。第七支“午”在這里起著興衰轉承的作用。至也就是極、最的意思,至陽的意思就是說,到了這里,陽氣就到達了一個極點。
人體當中也是這樣,橫膈以下為陽中之陰,橫膈以上為陽中之陽。至陽穴就是陽中之陰到達陽中之陽的地方,也就是背部陰陽交關的地方。正所謂“至陰颶颶,至陽赫赫,兩者相接成和,而萬物生焉。”在夏至以后,可以進行至陽穴的貼敷、艾灸、按摩,可以達到補益陽氣的作用。
定位:在戶胛骨的下角,就是最下那個點,將兩個點結合起連一條線,與后背正中結合的地方,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處就是至陽穴。
夏至更多相關文章推薦:
1.夏至如何養生
4.夏至怎樣養生
5.夏至要怎么養生
6.夏至吃什么好
7.夏至養生六大原則
8.夏至養生的方法
9.夏至如何養陽氣
10.夏至養生方法有哪些
【夏至怎樣養生】相關文章:
養生壺怎樣煮養生茶08-22
秋季應該怎樣養生08-09
怎樣挑選養生壺08-11
夏至節氣吃什么食物養生04-29
夏至養生吃什么食物好03-28
上班族應該怎樣養生08-16
夏至養生六大原則05-21
養生壺的作用以及怎樣使用08-23
夏至是什么意思——夏至由來04-12
夏至是哪天03-21